省局在湖北日报开办“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进行时”系列报道专栏

21.05.2015  19:39

  从5月21日起,省局在湖北日报开办“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进行时”专栏,以系列报道形式纪录我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的全过程,跟踪报道全省探寻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的方法路径、典型做法和积极成效。湖北日报5月21日头版以“20多个部门共同捍卫‘舌尖安全’”为题,报道我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整体推进情况。同日在11版推出长篇报道“小作坊豆制品也能登大雅之堂”,报道省局以黄冈蕲春市为试点,加大豆制品整治力度,变豆制品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统一原料、统一生产、统一质量管理的新路,让群众吃了上“放心豆腐”的监管做法和成效。

  从即日起,省局还将围绕《2015年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工作方案》,重点宣传加强畜产品、水产品、乳制品、蔬菜、饮用水、粮油加工和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产品和重要场所专项治理的监管举措和成效,回应社会关注期待。

  (信息来源:新闻宣传处)

  附相关报道:

  20多个部门共同捍卫 “舌尖安全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蔓、陈屿、通讯员阮祥庆、孙麟)昨日,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公布,今年以来,全省共查处食品案件2194起,涉案货值金额612.94万元,环比增长185.8%。罚没金额1117.14万元,环比增长111.4%。捣毁黑工厂、黑作坊、黑市场、黑窝点229个,摧毁制假售假犯罪团伙31个,有力地震慑了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

  1月8日,省政府召开“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电视电话会,吹响整治集结号。同时,启动制定地方条例,省政府出台《关于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厘清职责边界,弥合监管缝隙。

  此次整治重点领域为畜产品、水产品、乳制品、蔬菜、饮用水和粮油加工品六大类,20多个部门协同作战,覆盖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农村、城乡接合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为监管重点区域。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开设“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进行时”专栏,以系列报道形式跟踪报道我省“舌尖安全保卫战”。

  小作坊豆制品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蕲春食品监管辩证应对“三问

  记者胡蔓 陈屿 杨麟 通讯员孙麟  陶鹏 吴晓倩

  “超市里,端上餐桌的绝大多数食品是安全的,但有三类食品难免出自小作坊。

  “豆制品、腌制品、卤制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味,却是监管最头疼的地方。”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处朱钦炳处长说。

  这位有着20年食品监管经验的负责人坦陈,豆制品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食品,然而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豆制品小作坊,长期以来脏乱差,是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然而,连日来,记者寻遍蕲春县城区大街小巷,却找不到豆制品小作坊的踪影,可县城区三大菜场热销的本土产豆制品却丰富多样,同时还源源不断远销河南、安徽等地。作坊哪去了?

  如何既省政府投入,又保市民口福?

  蕲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揭秘,蕲春人爱吃豆制品,城区曾经隐匿在大街小巷的豆制品小作坊达22家,这些小作坊大多人畜共住,污水横流,蚊虫泛滥,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也威胁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

  2008年,一道难题悄然摆在了县委、县政府的面前。蕲春县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规范豆制品生产是绕不开的结,但答题时间只有短短一年时间。直接投入上千万元,建一条现代化的豆制品生产线,县财政捉襟见肘;而直接将作坊一关了之,却又无情剥夺了当地居民的“口福”。

  如何因地制宜?

  一个大胆设想清晰起来,何不将22家小作坊归拢到一起,设立集中加工区,按现代化生产的要求统一管理。为此,县政府将漕河粮食收储公司的老粮站进行改造,建造了25个各居一间门店、且满足独立作业的生产车间,并成立蕲春县李时珍豆制品有限公司,何汉斌任总经理。

  让千百年来习惯了自家小作坊加工豆制品的师傅们,搬进加工区谈何容易?

  22家城区小作坊中,最远的距离加工区10余公里。大家关心的普遍问题是:搬迁中的设备损耗如何算?新地方离城中心远,客源流失咋办?在一起生产会不会形成恶性竞争?加工区会不会高价收费,将作坊主关起门“”?

  总经理何汉斌回忆说,搬迁不容易,双方是在疑惑和解惑中进行的。

  不过,最后一家搬进加工区的小作坊主赵熙感慨:“搬对了!加工区既节约成本,又省心省力”当时,他们故意向拆迁指挥部提出9300元的设备损耗费,没想到何汉斌当场自掏腰包收购。何汉斌和食药监管部门还承诺,每月只向每个作坊收取400元租金,此外,每斤黄豆只在进价的基础上顺加0.4元,作为水电气和卫生等费用。“加工区既节约成本,又省心省力。”这句承诺,坚定了作坊主们搬迁的步伐。

  如何既确保食品安全,又不增加成本?

  走进位于城郊的蕲春豆制品集中加工区,22间豆制品加工车间一字排开,干净、整洁,各种制作工具都是崭新的不锈钢,加工区内设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质量检测所。

  何汉斌说,为确保豆制品安全,加工区牢牢把住两道关,一是生产豆制品的黄豆统一采购,小作坊主不得私自参入发霉变质黄豆生产;二是严把食品添加剂关口。

  走进园区办公室,十余项规章制度张贴上墙。“除了【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内容外,我们还有自创制度呢。“何汉斌笑着对记者说。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还看到了墙壁上悬挂的“十统一”制度,其中明确规定了原料购进、添加剂管理、集中供气等园区统一部署内容。

  “刚进园区我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能适应这里的条条框框吗?按照标准生产,会不会成本上升?比如添置一些卫生消毒设备,以往都是不在支出范围内的。”作坊主方卫兵向记者直言当初的困惑。对于多年独立经营的他们来说,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跟过去比,我们确实增加了不少支出,比如购买了清洗纱布的洗衣机,清洗剂也由洗衣粉换成成本更高的食用碱等。刚开始确实让觉得有压力。”作坊主陈建军告诉记者。

  但这些规范生产带来的成本增加很快被规模效益抵消。园区利用集中招标采购的优势,向黄豆、添加剂等上游企业谈判,拿最优惠价格。园区内大豆每袋85元,比作坊主自己购买便宜55元;石膏每包也比市场上要便宜两元;此外,制作工具,价格也更优惠。

  为了方便作坊主们生产,园区还提供水、电、气的供应。“以前我们分散加工时,磨豆浆的电磨用220伏的民用电,总感觉使不上劲。现在园区统一提供380伏的工业用电,豆浆磨得又快又均匀。赵熙高兴地说:“园区统一低价供气,我们不需要再去烧危险的小锅炉了。园区统一提供的不锈钢豆浆缸,牢固、卫生,一年收100元租金,比以前用陶缸节约了好几百元。

  “现在我一斤豆腐卖3.5元,和过去的价格大致相当。”陈建军说:“这样,既保证了生产者的利润空间,也保证了顾客利益。

  上午9点,在蕲春县城付畈社区,居民张细娥刚到附近菜场买了2张豆油皮,准备晚饭炒上一盘。“一张豆油皮才3块钱,价格合理,质量不错,有嚼劲,有豆香,是记忆里的老味道”张细娥说。

  如何既保集中生产、统一监管,又避免恶性竞争?

  昨日晚7时,在园区内,作坊主们正开足马力生产,园区内热火朝天,到处弥漫着豆制品的香味,大家给在这里出品的豆制品统一打上“李时珍”品牌标识。

  集中生产后会不会让作坊主恶性竞争?作坊主们笑了,刚开始有这个担心,但现在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我们统一的是生产行为,但鼓励技术创新。”作坊主们总结了园区的生存法则。作坊主王兴红介绍:“我们这里有豆腐、豆油皮、千张等13个品种,家家都有独门暗器。

  记者来到园区仓库,意外发现这里堆码着不同产地的黄豆。“安徽的大豆颜色好看适合做豆腐;蕲春大豆出的豆浆好,做出千张口感一流。此外,还有不少河南大豆。这些大豆都是我们在生产中总结出的特性,确保品种、口感多样化。”何汉斌说。

  作坊主李建军介绍,园区还为豆制品加工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每天安排专车在固定时段,统一把园区生产的豆制品运输到销售点上去,稳住了原来的客源,卖得也更省心。

  在豆制品加工区门口,记者碰到了来自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的余向东,他每天要从这里购买100多斤豆制品,回当地售卖。余向东对蕲春豆腐赞不绝口:“我们那的老百姓一听是蕲春豆腐,都愿意买。有顾客还来园区看过一次,当看到整洁的生产环境后,放心了,回去还做了大力宣传”。

  放心豆腐赢得了市场,作坊主们的销路更广了。豆腐、千张、豆干、豆油,每天方卫兵要生产近500斤的豆制品。“我们定时把做好的豆腐送到市场上去卖,打下了县城豆制品的江山。”方卫兵自豪地说。

  生意好做了,作坊主们在园区稳定了下来。“现在我们的档口已经成了‘旺铺’。今年刚开年的时候,有人愿意出16万接手一个档口,我们都没人愿意卖呢。“方卫兵笑着说。

  省食品药品安全办主任、食品药品监管局李昌海局长说,蕲春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豆制品的规范化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食品小作坊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手段。这些小作坊普遍存在生产设备简陋、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缺乏、质量卫生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规范小作坊的生产行为,确保食品安全,蕲春豆制品生产模式,为我们“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