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

22.10.2018  11:44
  学界曾普遍认为,早期青铜器为夏商中原王朝垄断,由都城统一生产。10月19日,盘龙城联合考古队披露,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将改变学界主流观点。  

  盘龙城遗址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大批青铜器。而青铜器生产在当时属顶尖高科技,这些青铜器在何地生产铸造,是困扰学界的一个谜。

  5年前,武汉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多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盘龙城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先采集到一个石范,即古代铸造工具用的模子,便顺着线索往北开展工作,后在盘龙城小嘴遗址发掘1000多平方米,惊喜地发现了用来浇铸青铜器的陶范。此外,又发现各个生产环节相关遗物,如铸铜原料木炭,炼完铜的铜渣,打碎准备回炉的铜器,及铜颗粒、坩埚等。随着考古工作推进,考古队还发现了灰沟、灰坑、房屋等遗迹。为增强结论科学性,考古队和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对这一区域进行了XRF(X射线荧光分析)地表探测,证实该区域为高铜含量地带。

  至此,盘龙城遗址铸铜生产状况逐渐露出真相。“盘龙城铸铜遗址的发现,是5年来最具标杆性的考古收获。”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称。由此看来,盘龙城不仅是曾经认为的“商王朝南下的军事据点”,而且是有独立铸造青铜器的地方中心。

  张昌平称,盘龙城铸铜遗址是目前所见唯一远离都城的大规模铸铜遗址,其复杂程度远超想象。芝加哥大学加入组成盘龙城中美联合考古队后,将进一步在此进行考古发掘、研究。(记者海冰、通讯员宋若虹、廖航)

  联合考古队5年“深挖”武汉“城市之根” 告诉你一个3500年前的盘龙城 

  10月19日,盘龙城中美联合考古项目启动仪式在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考古队披露了近5年来在盘龙城的重大考古收获。透过这些最新考古材料,勾勒出一个3500年前的盘龙城。

  夏商时期,长江流域最大的城邑 

  盘龙城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历了60多年考古发掘,不断有新发现、新成果问世。

  盘龙城遗址曾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当时的考古工作,让盘龙城的宫殿基址、贵族墓葬、手工作坊等陆续现世,让人们认识到长江流域在夏商时期,存在相当高度的青铜文明。

  近5年来,由武汉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4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此进行大量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对盘龙城遗址的聚落布局、地理环境、铸铜生产等方面都有了全新认识。同时,盘龙城考古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全遗址区的三维控制,为考古奠定了高科技数字化基础。“经过这么多年考古,学界对盘龙城的性质有了一个基本判断。”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称,盘龙城遗址是至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此前,曾有学者称盘龙城是独立的方国,但目前大多认为,盘龙城是中原王朝派驻南方的机构。”张昌平介绍,这在盘龙城发现的不同时期首领级墓葬可反映,其埋葬习俗、体现等级的方式及出土文物包含的文化信息,都与中原王朝高等级贵族墓葬一致。

  目前推测,盘龙城当时的管辖范围,沿长江往上到现在的江陵,往下到江西九江附近,往南到长江南岸。

  300年间,曾有大型城市建设 

  近年,联合考古队配合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盘龙城遗址做了大量城市发展和布局的研究,发现被称为3500年前“武汉城市之根”的盘龙城,其实有个发展过程。

  张昌平介绍,盘龙城有300多年的发展史,经历由南边向北边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早期阶段在南边王家嘴,城市发展高峰时在李家嘴区域,这一时期也是文化水平最高的,城墙、宫殿基址及出土的大玉戈、青铜大钺等,都是这个阶段的考古发现。到了晚期,中心移到杨家湾,发现有绿松石镶金饰件、青铜牌饰、铜觚形器等,及高等级贵族墓葬。

  考古队在若干地点,发现盘龙城先民有土地改造活动,把较低地方的土搬到高台子上。杨家湾北坡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证实盘龙城当时作为一个大城市,存在一些大型建设项目。

  现今水面之下,商代多为陆地 

  考古队刚来时,发现盘龙城遗址内从李家嘴到杨家嘴,如陆上行走需绕很长距离,但坐船非常近。“难道盘龙城先民在船上生活?

  随着科技考古介入,考古队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地下,开始探索更广阔的水下世界。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考古队利用超声波雷达探测仪和水上钻探平台,对盘龙湖进行探查,发现湖底比较平,挖掉约1.5米深的淤泥后,在水下发现大量的商时期遗迹。

  考古队由此推测,由于水位变化,现今水面之下在商代多为陆地,盘龙城先民就生活在那里。“沧海桑田”真实发生在盘龙城。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宋若虹 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