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际学院的高端教育
通讯员:关琳、魏敏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学院2015年成立,2016年正式招生;而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培养国际学生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30年前。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培养外国留学生始于1986年。那时亚太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每年派12名留学生来读硕士,学生来自蒙古、巴基斯坦、老挝、伊朗等国家。我自己编写教材讲授两门课。他们后来有的当了自己国家的测绘局局长,有的在联合国工作,有的在加拿大当教授……”李德仁院士回忆起测绘学科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历史。
时隔30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启发下,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经过积淀和发展,以国际学院为平台,开启了规模化、规范化的留学生教育。
1月13日,国际学院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总结既往成绩,谋划未来发展。李德仁、龚健雅院士以及全英文课程教师等与会。在2016年间,国际学院成绩喜人——
国际学院自2016年3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招生宣传,发布中英双语宣传资料,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建设国际学院网站,举办留学生博士论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生交换访问,提升国际学院知名度,吸引留学生。12月18日,“感知中国智汇珞珈博士论坛”在我校举行,武汉地区7所部属高校的近百名在校中国政府奖学金博士生参与活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胜刚在活动结束后表示,将为武大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留学生项目提供3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开设21门全英文课程,涉及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等多个学科。聘请国外知名学者7人与校内教授组成国际化的授课团队,讲授全英文专业课。来自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20余名教师参与到国际学院的课程建设中。
开学初召开新生见面会,对培养方案、导师选择、奖学金发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在学期过程中不定期开展小型讨论会,帮助留学生解决选课、导师选择等各类问题。根据留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为每位学生安排英文能力强、具备海外学习背景的指导老师,对学生科研实践、学位论文进行具体指导。
利用“双一流”建设经费设立星湖奖学金,用于鼓励课程学习投入、科研成绩优秀的留学生。2016年共计7名留学生获得该项奖学金。
组织留学生参加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每学期举办一次留学生文化交流晚会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让留学生了解和体会各国文化的魅力,增进友谊,促进交流。
听取了国际学院的工作总结汇报后,与会师生对国际学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
李德仁指出,建设和发展一批稳定的英文授课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要鼓励年轻教师讲英文,学校的职称聘任条件中也应当给予英文授课老师相应的政策。“除了授课外,我们还要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要保证高质量地指导留学生们完成毕业论文。”他希望国际学院抓住发展机遇,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龚健雅进一步强调全英文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并介绍,目前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科学出版社计划合作出版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系列教材,用3至5年时间建设起具有武大测绘学科特色的全英文教材。此外,武汉大学与泰国合作举办的诗琳通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专业硕士教育项目将在2017年稳步推进,国际学院的部分课程将在泰国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进行。
来自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等院系的全英文课程教师们,分享了自己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所积攒的经验及遭遇的困难。老师们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对国际教育的积极性不变,为武汉大学国际化教育尽力的决心不变。”
据悉,国际学院是依托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过管理机制构建的一个为国(境)外来华留学生提供高层次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历教育的全英文教育平台,由测绘学科相关单位共同建设。2016年9月,国际学院迎来首批新生17人,分别来自俄罗斯联邦、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越南等国家,其中博士生6人、硕士生11人。
▲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王胜刚参观国际学院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前任主席John Trinder为留学生授课
▲7位留学生获星湖奖学金
▲书法名师走进留学生课堂
(供图:关琳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