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装监控村口警灯闪 平安乡村的“黄陂样本”

21.09.2015  09:23

  文/本报记者明凌翔 刘元聪 图/本报记者杨少昆

昨天,姚某、张某两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捉拿归案,涉及黄陂区10个街(乡)的17起副食店高档烟酒系列被盗案终于告破。破案的一大功臣就是密布黄陂村湾的5736个“天眼”——监控探头。

目前,黄陂区的监控探头覆盖率在全市远城区中位居第一,就连最偏远的乡村,也有这些“天眼”在守护。很多村口都设有警务站,民警时不时进村巡逻。鸡狗被偷之类的恼人事,这两年已很少发生。

黄陂区国土面积占武汉市的四分之一,人口占全市约八分之一,警民比例仅及主城区的五分之一,平均每个民警管辖4.5平方公里。然而,靠着一张立体“天罗地网”,全区刑事警情不升反降,破案总数在远城区中遥遥领先。

村头路口像城里一样密布监控探头

偷鸡贼很快在麻将桌上被抓

天上的罗汉有天眼,现在我们罗汉寺街也有‘天眼’!”罗汉寺街的很多村民感到自豪。

村民们说的“天眼”,指的是像城里一样分布村头路口的监控探头,全区平均每个行政村安装了9个。

偷鸡摸狗之类的盗窃案,一直是偏远农村最头疼最难办的案子,许多案子并不大,但令村民深恶痛绝,也破坏了群众的安全感。“小偷白天假装收破烂,来村里‘踩点’,到了晚上就专挑那些家里只有孩子和老人的人家,毒死看门狗,用迷药和麻袋将院子里的鸡、鸭、鹅、狗一口气全偷光。去年3月,我家里一个晚上就丢了30多只鸡,心疼得要命。”六指街团林村村民张志国说起偷鸡贼,至今痛恨不已。

村民的烦恼,让有多年农村生活经历的六指街派出所所长陈志坤感同身受。他组织民警在200多个“天眼”拍下的海量视频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经过5个昼夜的细致比对,最终锁定两名骑着摩托车的中年男子,将“偷鸡大盗”伍某在麻将桌上抓获。

张志国指着墙头的摄像头告诉武汉晚报记者:“偷鸡摸狗的现在少多了,小偷不敢来。

偷车也曾是村湾的顽疾。凭借“天眼”,罗汉寺街警方用“视频接力”的方法,抓住了一个偷车贼。

去年8月26日,徐洲村村民陈隆清骑着红色电动车到罗汉卫生院看病。十分钟后,停放在卫生院门口的电动车不翼而飞。民警调阅医院门口的监控视频,发现偷车贼是个穿红色T恤的男子,但看不清其面目,于是又调看街头的监控探头,摸清了偷车男子逃离的路线,可惜依然无法看清他的脸。

于是,民警再调出另一段视频。这是一处新装在街卫生院南面的移动探头,终于有了收获:该男子扭头观望时,正好对着该探头,面目清晰可见!3个探头“视频接力”,锁定了证据,民警抓住了盗贼,找回了被盗电动车。

这些监控探头,让作恶乡村的不法之徒望而生畏,当地一些企业的员工下夜班也不再心慌慌,尝到甜头的企业老板主动出资,协助警方增加监控探头,一道“视频安全网”越织越密。

最偏远村民一周可见警察两次面

村口警灯夜夜闪烁

隔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黄陂区蔡店街位于武汉最北边,属于大别山余脉,173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域,常年只有5名警察服务着5万多居民。和其他派出所的同行一样,民警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周至少和深山里的村民见上两次面。

丁家山湾是全区最北的村子,村民不足20户,片区民警李喜云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老喜”。这位从警近32年的老民警,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

山路九曲十八弯,最窄的盘山公路只够一辆车通行。前不久,记者跟着“老喜”,到村子里给张国兰婆婆送去她孙女的身份证。

老人的孙女今年22岁,6月份申请补办身份证后外出打工了。“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几十里山路不好走,身份证还是我送过去比较好!”“老喜”说完,连打了两把方向盘,避开路上的一个大坑。“盘山公路太窄,路也不太好,像这样的坑,晴天的时候还可以走走,遇到雨天根本不敢过,车子容易打滑,一不小心就可能翻下山了。

这样的山路,“老喜”每周至少走两次。20分钟后,他驾警车首先抵达西峰村,村口的警民联系点招牌,醒目地挂在村委会的墙头,上面写着责任民警的联系方式和报警电话。

60岁的村民刘福海一见李喜云,高兴地上前握手。刘福海说,以前自己住在山上,不通公路,想找警察办点事,得走几十里山路。“去年年底,公路修通了,还有了这个警民联系点,办事方便多了。”刘福海说,村民要找警察办事、反映案情,到警民联系点里登个记就行了。

李喜云说:“过去我们下村走访、办案,经常碰不到村民,登记本和联系箱很管用。张国兰婆婆孙女要办身份证的事,就是写在登记本上面的。

记者注意到,在沿途每个村口都设有警灯。“警灯在晚上特别显眼,两三百米外就能看到它在闪。”刘家山村的村支书刘涛说,以前治安不太好,天黑后,大家都不太敢出门,现在民警隔三岔五来村里,警灯整夜闪,坏人不敢来,村民心里很踏实,晚上串门聊天,有的人只把家里的门带上,都不用上锁。

留守儿童戴上智能通话手表

回没回家民警手机可实时查看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在六指街甘棠警务室里,10岁女孩潘晨曦正在QQ上跟妈妈视频通话。

在六指街,有不少像潘晨曦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中没有网络,孩子想念爸妈,六指街派出所专门建了社区警务室,让留守儿童能“亲情通话”,随时“约见”爸妈。

妈妈,你看,我手上有块可以打电话的手表了。”潘晨曦晃动着自己的手腕,给屏幕中的妈妈看。这块手表,是派出所专门为留守儿童配备的。

说起这块特殊的手表,民警廖依峰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去年6月,他接到村民报警称,社区里一名留守儿童不见了。第二天,在一个小池塘里发现了孩子的尸体,其父母哭得死去活来。廖依峰说,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如果能给孩子们配一个随身携带的呼救装置,说不定就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前不久看电视时,他无意中看到一款儿童智能通话手表的广告。

手表可以和手机APP配对连接,民警可随时通过GPS定位孩子的位置,孩子遇到危险,也能紧急呼叫手表上存入的电话号码。

这不正是孩子们需要的便携呼救设备吗?”廖依峰立即报告,同事们一致赞同。今年6月下旬,派出所从经费中挤出8000元,尝试着给辖区内最缺照看的20多名留守儿童配备了通话手表。

廖依峰拿起自己的手机和潘晨曦的手表,演示给记者看。在手表的屏幕按一下“廖叔叔”的手机号码,廖依峰的手机便响了。通过手机里匹配的APP,很快确定手表所在的位置是“甘棠社区警务室”。

孩子们每天上课、放学的时间,民警手机都有提示。孩子们放学后,廖依峰和同事会通过手机定位,看他们是否按路线回到了家。白天如果发现孩子们长时间没有移动,民警会打电话询问原因……

潘晨曦的妈妈一再向民警道谢,她说,自己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现在,她终于吃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