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海嘉里穆彦魁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油企业的寒冬已经来临,连行业大佬益海嘉里都感受到了阵阵凉意。
“当前粮食价格的下跌具有必然性。”益海嘉里集团首席运营官穆彦魁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深度调整的经济周期导致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产品需求衰退,价格下滑,是全球经济调整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有其特殊性,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连年高价托市收购,政策的弊端日趋明显,粮食库存畸高、财政负担巨大,政府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对此,外界关心的是,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仍寒气逼人。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大型粮油企业既承受来自粮食加工陷入亏损的压力,又要应对食用油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他们希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能改变目前的市场窘况。
“加工企业普遍亏损”
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据悉,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粮食价格下跌除了国际因素外,还有目前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按照政策,国家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水稻、小麦、玉米的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由国家指定的国有粮食企业以不低于保护价价格敞开收购,以此保护农民利益。
保护政策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也导致高库存、内外价格倒挂、上下游市场失调等问题,最直观的表现是形成了“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怪现象,直接导致中国的粮食加工行业近年来陷入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局。数据显示,在最严重的时候,东北地区水稻加工企业的整体开机率不足10%,玉米加工开机率不足45%。
而像益海嘉里这一类大型粮油企业,一方面在粮食加工环节亏钱,一方面还要面临食用油主业市场变化的压力。如今,市场规模停滞、品牌林立、竞争激烈也是国内食用油市场的真实写照。
日前,《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走访北京地区永辉超市了解到,市场上的大部分食用油品牌争相降价,不少食用油品牌纷纷打出低折扣吸引顾客,部分品牌优惠幅度很大。
永辉超市的促销员告诉记者,“现在食用油的销售越来越难,有的品牌即使销量很高也都几乎不赚钱,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利润很薄。”
公开资料显示,未来2-3年小包装油整体销量将突破1000万吨。 “他们(益海嘉里)的食用油已经做得很大了,再大也大不到哪里去了,这块业务已经遇到了天花板。”一位粮油行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食用油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格局,促使益海嘉里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下一步要靠科技创新提高综合实力,走多元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穆彦魁透露,未来益海嘉里会围绕粮油主业进行横向和纵向延展。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益海嘉里在国内的投资已达3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23个省、市、区,已建立综合生产基地58个、子公司100多家,主要涉足油脂油料加工、国产大豆精深加工、水稻循环经济、小麦加工、食品饮料、粮油科技研发等产业。
流通体制改革急迫
在穆彦魁看来,中国农业和粮油产业的市场化才刚刚起步,空间极大,比如中国粮食加工行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况,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性干预较多,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加工企业普遍亏损的重要原因。
对于政府通过托市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逻辑,穆彦魁表示理解。他认为,几十年来保证老百姓吃饱是政府的首要任务,长期统购统销形成的管制思维很难一下彻底破除,这也是中国粮食市场放开晚、放开程度低、调控措施多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政府也在不断试图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尝试性改革,先是在大豆和棉花两个品种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今年9月份又宣布下调玉米收储价格,10月份又宣布明年的小麦收储价格维持原来水平。
“政策的调整势必给相关利益方带来阵痛,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政府应该改进对农民的补贴方式,既要通过补贴保护农民,粮价又要让市场说了算。”穆彦魁还建议,要走活目前粮食流通困境这盘棋,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消化现有存粮,补贴粮食加工企业、鼓励企业把存粮转化为深加工产品是个多赢的办法。
以玉米为例,穆彦魁认为,如果国家能给玉米加工企业一定补贴,利用现成的设备和技术,把库存玉米转化为淀粉糖,既能替代相当数量的进口蔗糖,又能减轻玉米库存压力,还能让玉米加工企业恢复生产、盘活经营,一举多得。
此外,穆彦魁还建议,粮食流通政策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收储环节,而应该重视加工环节。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与国外相比农产品增值不是很高。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的耕地面积是日本的五倍,但粮食加工增值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原因是日本农产品加工业很发达,产业链很长,所以必须鼓励加工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农产品增值越高,农民增收越有保障。(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