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绿色使者——记恩施市沼气工袁亮
武陵山脉北部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龙凤镇上,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清洁工,却每天忙着清理垃圾,甚至干“掏粪”的活;他们不是煤气工,却每天忙着“修管道”,到处“送能源”;他们不是救援队,却总是会接到农民求助电话,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110”。他们常年穿行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出现在农民身边,忙碌在农户的厨房猪圈,不论寒冬酷暑。他们就是外界鲜为知晓,山里农民离不了的沼气工。
2003年,恩施确立了“生态立州”发展战略,迈出了“争创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的步伐。农村沼气成为发展这一战略的重要支点。据州农业部门统计,到2013年底,全州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2.92万口、沼气工程569处。沼气的普及应用每年可节约标煤40万吨,减少耗电1亿千瓦时,减少森林砍伐面积200万亩,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为农民增收节支8亿元以上。
沼气推广“建易用难”,难就难在沼气池使用的管理维护。恩施州委农办主任、农业局长黎华辉说,在恩施州,3629个获农业部颁证的“沼气工”承担了50多万口沼气池的管理任务,“招之则来、来之则干、干之则好”的服务理念,使他们成为全州50多万沼气农户的“心腹人”。
35岁的恩施市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沼气工袁亮,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一心扑在“沼气工”这个岗位上,带领团队常年累月与沼气池打交道,为全镇1万多个沼气用户提供及时周到的细致服务。他就像一个能源使者,用自己的坚持和奉献,乐观和热情,在大山深处温暖了无数农民的心,演绎出一曲武陵山脉的生态赞歌。
一年中多半时间在清理“粪坑”
5月29日,初夏的武陵山区已经略显炎热。
一大早,袁亮像往常一样,开上吸污抽排车,先去了两家事先约好检修沼气池及用具的农户家,10点左右又来到龙凤镇二坡村陈兴明家清理沼气池。
袁亮是地地道道的恩施农家子弟。1999年从恩施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后,他考到恩施市龙马农技站,开始从事农技服务工作。从2004年开始,袁亮开始接触沼气。当时,沼气“五改三建”项目正在恩施市进行,需要安装及管理人才,能吃苦、爱钻研的袁亮被恩施市能源局领导一眼看中。
天蓝色的工作服,红色的工作帽,脚蹬长筒胶鞋。一到现场,“全副武装”的袁亮就接上抽排管开始工作。
“一年中多半时间在清理‘粪坑’。”袁亮介绍,沼气池是产生沼气的核心,需要不断投入猪、牛等大型牲畜的粪便才能发酵产生沼气,沼气池内含有甲烷等大量有毒气体,危险不说,还臭气熏天,比“粪坑”还脏,常人唯恐避之不及。
1个多小时后,在吸污车轰鸣的马达声中,袁亮已经将3车沼液抽出运到农田。但他知道,“艰巨”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沼气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大出料”将沼液、沼渣排出池外,否则会影响效果。清理难度最大的就是除沼渣,干沼渣沉淀已久,一般的吸污抽料机抽不动,大型功率的机器进不了山成本也太高,所以,在山区的沼气池,通常需要人工下到2~4米深的沼气池底部,将干沼渣揉碎后冲水稀释才能抽进管道,排出池外。
为确保安全,袁亮先用鼓风机往沼气池内送风,然后换上第二套防水服,戴上自制的防水帽和探照灯,腰系安全绳,跳进沼气池,大半身浸泡在污水中,他不时用钉耙把干沼渣掏出,还不时用手将大团干沼渣揉碎,疏通被堵塞管道。
“经常会遇到上面流下的脏水灌进脖子,有时湿透全身。”大半个小时后,第四车终于抽满,袁亮才爬出池子,双手、身上已沾满了污物。褪下防水服,他又麻利地驾着抽排车,和同伴一起将沼渣沼液排放到村民家的责任田里。
当第五车装满时,已是下午1点,袁亮还没有完工,他还要将沼渣运到田间处理。村民给袁亮做好了午饭,但他婉拒了村民的热情。
“不是不想吃饭,是吃不了,全身上下都沾满污物,无法吃。”袁亮说,长年累月跟粪便打交道已被“熏透了”,不干活儿时,身上总是有一股臭味。因此,每次只要开始下沼气池出料,他都会坚持干完了再吃饭,肚子饿了就忍着。
“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有出息的人”
2006年,湖北省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转制,干部职工集体退出事业编制,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是出去闯,还是留下来?这一年27岁的袁亮犹豫了。
在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汪仕武的极力挽留下,袁亮留了下来,继续负责全镇的沼气服务。
“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后来慢慢就喜欢上了这一行。”袁亮告诉记者,在工作中,他认识到什么都要靠钻研,干一行必须爱一行专一行。“比如这个吸污车,就不是针对恩施山区设计的,必须要把吸污管改长一点儿。”
最初几年,袁亮主要从事沼气设计、安装、建池技术指导、器具维护等工作。后来,随着沼气池建设数量增多,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沼气池需要清池、除渣。而这个工作,很自然又落到了袁亮身上。
脏活儿袁亮干过很多,但真正下粪坑,确实需要勇气。“捏着鼻子下去,闭着眼睛干活儿。”第一次下粪坑,袁亮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完成作业从沼气池里爬出来后,头昏眼花,只想呕吐,人虚弱得不想说一句话。
“粪便清理工作,又脏又累,大家都看不起,没人愿意干,我刚开始干这个活儿,心里也有矛盾,怕被人看不起。但我是从农村出来,学农从事农业工作,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信任。”袁亮说。
在龙凤镇,袁亮和另外3名同事管理18个村的近万口沼气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时候还危机重重。
在沼气池里面出料一次,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个小时,空气污浊,非常危险,必须要两人以上同时出工。今年4月的一天,袁亮在杉木坝村出料时,进料口的老乡放水冲力过猛,毒气向袁亮袭来,幸亏池上的同伴反应迅速,赶快拉起安全绳,“如果等自己说不行了,那就真的已经不行了。”
安全重于泰山,作为技术骨干和家中的顶梁柱,袁亮深知安全的分量,喜欢钻研的他摸索出一套沼气池清理使用安全防范工作规程,至今他所服务的区域未出现过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对于袁亮干上沼气工这个行当,妻子吴荣梅常常劝袁亮“不要苦狠了,多注意身体”。后来,在袁亮的带动下,妻子有时候也会帮袁亮做一些辅助工作。
“每次看到沼气池清理完后,乡亲们开心的笑脸,看到越来越绿的山峦,心里就很有自豪感。”对于别人并不认同的工作,袁亮有着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有出息的人。”
把沼气变成农民的“聚宝盆”
初夏的龙凤镇山野,青山绿水,满目苍翠。
“一套住房、一个猪圈、一个沼气池、5至10亩菜地”模式的生态农庄,对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的龙凤镇来说,意义尤为重大。6月9日,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在龙凤镇生态试点调研时强调说,所有项目建设都要围绕生态村庄建设展开,要保护好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家里的沼气池建了好几年了,这几年不砍柴不烧煤,山自然就绿了。”说起沼气带来的变化,二坡村村民都深有感触。
“袁亮那小伙子好啊,前几天,他把沼液拖到我田里,自己拿着管子往桂花地里喷,一不小心溅了自己,还笑呵呵的。”二坡村的黄婆婆说。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学农出身的袁亮不仅帮助农民清理沼气池,还不遗余力地推广沼液沼渣,帮助农民科学致富。
“节约了300多块的肥料钱呢。”黄婆婆指着绿油油的玉米对记者说,她的两亩多庄稼这几年都没有用过化肥,全是袁亮免费给她送来的沼液沼渣,不仅节省了投入,还每年都有好收成。
“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小沼气池牵动着大社会,恩施州生态能源局长李家锦介绍说,猪-沼-茶、果、菜、烟、药等农业循环模式的综合利用,就是一条“以沼促种、以种带养、以养保沼”生态经济之路。龙凤镇就已建起了多个生态种植示范园,用沼液沼渣做肥料的农作物长势和品质更好。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袁亮和他的团队先后为1500户农民运送沼液沼渣1.8万吨,节省农民化肥使用1.1万吨,节约生产成本35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400万元,户均2600元。
不让农民有后顾之忧
龙凤镇全镇共18个村,1个居委会,现累计建设沼气池达11559口,还在继续发展。这意味着,沼气应用的后续服务压力将越来越大。
“沼气故障,请袁亮”。这句话成了龙凤镇沼气用户的口头禅,不止本镇的村民找他,其他乡镇的沼气用户也慕名打电话来求助,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袁亮从不推辞。
户用沼气池分布在村村寨寨,给后续管理服务带来了难度,为了巩固沼气能源推广成果,让老百姓享受更优质服务,袁亮一直在思考、尝试。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袁亮在全镇试行“三包”责任制,即包建设、包管理、包服务,成立了“源亮农村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根据沼气后续服务项目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收费价格,以公司化形式运营,服务项目除了沼气池安全出料,还有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沼气和太阳能器具的销售、安装、维修,城市化粪池安全出清等。
他将自己和团队里伙伴的电话号码告知沼气建设用户,并公开承诺,只要接到用户电话,一定在24小时内赶到现场迅速解决,成了龙凤镇的“沼气110”。只要用户来电,不管是更换接头、放水的小事,还是维修沼气池、出料的大事,无论山高路远,还是下雨降雪,他们都能及时服务到位。
为帮助更多人掌握技术,袁亮组织举办了沼气技术培训班50余期,免费培训农民技术人员数百名;在建池安装设计上,他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得到州、市专家采纳,还自创出“中心协会—专业队—农户”的网络服务模式,该模式作为典型在省、州推广,给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装备方面,袁亮也在不断琢磨着想办法更新。今年,他刚贷款投资11万元,购买了一辆最新型的东风牌吸污车,功率比以前的大,减少了下池工作时间。他还发挥聪明才智,与专业修车师傅商量,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适当方便性改装,“可以说是恩施州里最先进的吸污设备。”袁亮自信满满。
袁亮对于自己的事业,有两个最大愿望:一是希望政府对农户沼气池大出料能给予适当补贴,因为服务队在做沼气池出料时基本上是不赚钱的,现在养猪效益也不稳定,除一次干沼渣,农民的一头猪就没了;二是希望对长期从事吸污的工种有政策性保险,他们今年打听了几个保险公司,都不愿意给他们这个行业做保险,经常下沼气池,对身体肯定有损害,希望能让他们养老无忧。(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文章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