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钱包鼓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
节气正值大暑,夕阳尚未褪去余辉,夹杂着马路上汽车、行人的嘈杂声,湖北潜江“曹禺戏楼”传出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这里正上演潜江花鼓戏国家“非遗”经典剧目《秦香莲》。
戏楼简陋,空气中散发着热气,但十几排座椅满满当当地都坐了人。后来的就只能站在过道里,一边摇着扇子,一边仰头盯着戏台子。作为“潜江市廉政戏剧义演周”的保留曲目,《秦香莲》从20日开始,持续一周在曹禺戏楼演出,群众可以免费观看。
当饰演秦香莲的演员含泪道出适逢灾年,独自抚养一双儿女,以裙衣兜土葬母时,台下有上了年纪的婆婆不时擦拭眼角,而当黑包公一声“开铡”响彻戏楼时,现场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
来自潜江高中的高二学生李浩跟着妈妈一起来看戏。“以前只看过电视剧,基本没看过戏,觉得很闷,今天来听了,觉得也很有味道。”李浩告诉记者,第一次离戏台这么近,感觉完全“入戏”了。
吸引大批群众的花鼓戏只是潜江让文化走进普通民众生活的一个侧面。作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故里,潜江市文化资源丰富,近几年不断推出“演潜江、唱潜江、写潜江、画潜江、摄潜江”五大精品文化品牌,以及“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五大群众文化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
大暑当天,在潜江市浩口镇综合文化站的舞蹈室,一群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农村妇女组成的舞蹈队,为了即将到来的比赛,正在紧张排练着。“自从这两年练了舞,不仅感觉身体比以前更硬朗,整个人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已经53岁的陈功英告诉记者,以前镇上的邻居爱约在一起打牌,现在都约跳舞。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浩口镇近两年通过开展广场舞表演基本技能、文艺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先后培训骨干人员300余人,这些文艺骨干再以一带十,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让广场舞健身活动遍及每个村庄。
跟陈功英相比,来自竹根滩镇的70岁高龄的康于元也毫不逊色,祖传的锣鼓手艺让他没闲着。自从退休后,他便网罗一群好友,组成了锣鼓队,并亲自带出十几位徒弟,每年到周边县市为红白喜事演奏。“锣鼓在农村不仅仅是文化,一年还可以给我们带来5000多元的额外收入。”康于元说,愿意拜他为师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记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潜江提出的文化服务“进”民,群众参与“乐”民,打造品牌“惠”民,文化产业“富”民,让乡镇基层文化生活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充实的活动正在替代看电视、串门打牌等“老习惯”。走访途中,记者看到昔日的晒谷场,农闲时成了篮球场,有的还成了练舞的“舞台”。
“以前我们农村人进城,总感觉自己是个农民,浑身冒土气,现在农村有了各种文化活动,村民精神生活富裕多了,不比城里人差。”浩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潘世茂说,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就要想着如何让他们的脑袋也“富”起来,做一个真正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