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的甘露滋养人类的未来

11.09.2015  18:37

昨日, 我省第3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汉举行。来自武汉、宜昌、襄樊、蕲春的5位教师和1位家长,分享他们教书育人故事、科研心得或感人的师生情谊,整个会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说到动情外,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记者摘录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1、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栋:高校科研一尖兵

王栋教授是江苏人,成为一名纺织科学家,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1997年,他考入中国纺织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又获得世界排名前50强的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全额奖学金,攻读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全球著名的氨纶生产商英威达公司工作,担任材料科学家。

2010年,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团来到美国。王栋毅然回国,来到湖北。他应邀担任武汉纺织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工作。五年来,他带领课题组从零起点,发展成为有博士、硕士29人的大家庭。五年来,他们科研团队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 他们探索建立国内首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纳米纤维膜生产线,突破了纳米纤维难以产业化的技术瓶颈;相关纳米纤维关键技术经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从技术上实现了“医用防护服30秒杀菌不再遥不可及”的梦想,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研难,成果转化更难。2013年,我省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黄金十条”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研发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王栋教授说:“这是激动人心的政策。”一年多来,王栋教授科研团队,与湖北申邦化纤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用技术解决了企业发展难题。 不久前,他们又将一项专利转化给湖北三羊新科技公司,促进企业成功转型。此外,他们还与世界著名企业日本大金空等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开发出多项新技术和产品。王栋教授说:“高校教师在从教的道路上,只有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有意义。”

2、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禹诚:中职教育孺子牛

秋季开学,禹诚老师欣喜地发现,今年最突出的变化是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中职,“学校招生800多人,较去年增涨了30%,也是近5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禹诚老师扎根中职教育已经22年,见证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艰辛与快乐。

22年前,禹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跨进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成为我省中职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那个年代的职业教育条件相对简陋,他既是新老师,也学着当师傅,经常拿着钳子、扳手和学生们泡在车间里。她曾连续8年没休寒暑假,全部泡在车间指导学生集训,共使用30多吨钢材,成功地制作出800多把刀具。

2000年,数控技术在国内开始兴起。她建议学校首开数控课,从模具到数控精细加工,技能水平大大提升,加工精度可以达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职业教育曾经辉煌,也步入低谷。生源质量高低不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禹诚都一视同仁,把他们既当成自己的孩子,也当成自己的徒弟。她说,国家和省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会有出息。

她所教过的学生,有的已经在武重,成为大型车铣复合中心的带班技师;有的在武船,成为多轴加工中心技术骨干;有的在华中数控,已成为西南片区经理;有的操作进口机床,和博士们一起参与研发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20多年来,她带出了2000多名学生,有60多人在学校期间就破格获得数控工种的技师资格,有8人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进入前五名。有3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她自己也以教练的身份两次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职业教育也可成长成才,他们在生产一线施展技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

3、蕲春县蕲春四中教师 汪红奎:大别山师魂薪火传

汪红奎,是汪金权老师的学生。1997年7月, 他考入高中,由于家庭贫困,父母要他辍学打工。汪老师骑了十多里山路的自行车,苦口婆心地说服父母同意他继续读书。在汪金权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2001年,他考上了琼州大学。此后,又考上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蕲春四中,回到汪老师身边去。“我也要像恩师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山村孩子。”

今年6月14日,汪金权老师不幸病逝。汪红奎泪如雨下,又想起当年辍学时,汪老师微笑着拍着他肩膀的场景: “红奎,书你好好读,有老师在,老师一定会帮你!”情境尚在,话语犹温,大别山师魂永存,汪红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恩师的风范发扬下去。

弘扬大别山师魂,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中。7月以来,蕲春四中70名老师走访了458户学生家庭,对家庭特别困难的165名学生登记造册,安排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他们对学生说,“有老师在,老师一定会帮你!”蕲春县教育局全体干部也主动报名联系该校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截至9月2日,这165名家庭困难学生全部有了爱心爸爸、爱心妈妈。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全市、全省教育系统把学习和弘扬汪金权精神,作为争做“四有”好老师的重要内容。

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对汪金权精神的弘扬,也是对汪老师最好的铭记。蕲春走出了一个汪金权,全省还会有更多的汪金权涌现。如今,在蕲北山区任教的汪金权老师的学生不下30人,他们都是在汪金权老师的感召下自愿回乡任教。

4、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大柏村村民、学生家长彭桃英 :“现在的老师太好了”

彭桃英的家在宜昌文佛山大柏村,靠采茶为生,这里山很高,山里不通路,很多地方要靠走,上山后要走个把小时才能从集村走到家。

她的女儿邹梦元,9岁,在宜昌市点军区联棚小学读三年级,住校。有一天女儿放假回家说:“妈妈,学校老师们现在在家访,我也很想老师来家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彭桃英心想,老师肯定不会来。

腊月初五,天很冷,下大雨,路很滑。老师走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彭桃英的家。老师对女儿问寒问暖,就像对自己的亲姑娘一样。老师对她说,“你呀你,我们怎么能不来,她是你的伢,也是我们的伢。”在山里,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人,就像过年。

邹梦元以前胆小内向,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开朗大方。她激动地说:“我心里好感动,现在的老师们,都太好了,谢谢您们!”她也想对老师说——“我的伢,也是老师的伢!”“你们都是我家伢的爸爸妈妈!”

5、武汉市盲童学校教师 张龙:用爱推开盲童心灵之窗

今年,张龙入选央视“最美教师”,全国仅10位。

早先,张龙是一位普通学校的音乐老师。2011年,她不顾亲人和同事善意劝阻,主动申请从普通学校调到武汉盲童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

在武汉市盲童学校,她建立校园广播站,为了让盲童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组建了武汉盲童启明艺术团、成立“六点艺术团”, 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如今该校每个孩子都会两种以上乐器。

她用爱和快乐在践行素质教育。她勇于选择,敢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有教无类、大爱无疆。她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扑在教书育人事业中,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她爱生如子,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拥有自爱、自尊、自信、充满阳光;她善于教学,智慧地用音乐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唤醒盲童的心,把爱和艺术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心田,为孩子们推开了心灵的视窗。

近期,省教育厅将在全省教育系统发出向张龙老师学习的决定,要求广大教师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身边典型,努力做四有好老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6、襄阳市樊城区竹条中学教师 薛艳秋:感动七(三)班的大人物

薛艳秋,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后攻读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她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到乡村当老师。“越艰苦的地方,就越需要人去。”

竹条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乡村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武术,她在这里教大家刻苦学习。“白鹤亮翅!”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意!“奔跑吧,兄弟!姐姐我在前方等着你!” 薛艳秋总是不断鼓励学生,还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激发了学校的整体活力!

她曾获得很多荣誉: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矿业大学校级奖学金、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体育大学优秀毕业生……但是,最让她感动的竟然是在这所农村学校里,一群学生给她颁发的荣誉。 孩子们给她的颁奖词是:“她仅是一位普通的女老师,却有着不一样的毅力。她用爱一点点感动着我们,不仅是良师还是朋友,下面有请这位感动七(三)班的大人物,大家鼓掌,向她致意!”

8日,薛艳秋作为全国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接受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她说,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对教师们的深情厚爱,我们一定牢记嘱托,不懈努力,在乡村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用青春播种希望,用爱心升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