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能力要跟上

01.12.2015  17:25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近日来,受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次出现空气重污染。灰霾面积一度扩大到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2个北京大小,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数量增加到23个。这已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入秋以来遭遇的第四次雾霾天气袭击。

   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如果说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耕地受污染、森林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感受有所不同,那么雾霾以带给无数人的最直观的生活感受,给“生态短板”画了一幅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在各种场合被反反复复强调的话语,是由中国生态环境积累的诸多问题倒逼出来的,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无可回避的选择,凝结着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体现着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

   十八届五中全会为什么要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用那么大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为什么会被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什么要有“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生态短板”绝不只是一个说法,其“”所对应的,是中国生态“还债”的严峻现实,已经容不得认识和行动上的任何侥幸、拖延和观望。

   治理雾霾,我们没有行动,没有取得效果吗?当然不是。但以“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要求来看,很多地方的治理能力和现实还没有完全匹配到对“生态短板”的深刻揭示上来,没有体现到今日中国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认识和要求上来。一些地方有关部门为什么习惯将雾霾成因归咎于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刻意淡化污染内因?一些区域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但为什么治霾模式还是各自为政、效率低、效果差?一些地方治霾口号喊得响亮,为什么一遇到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数据,就底气不足,就是因为利益制约之下,治理不能对焦补齐“生态短板”,能力跟不上趟。

   环境治理,我们没有方向,没有决心吗?巴黎气候大会正在召开,中国的大国担当引人关注。今年6月,中国已正式向联合国提交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在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等重要指标上自我承担责任。如果没有“上下对称”的自觉,如果没有各地各领域治理能力的支撑,如果上面大刀阔斧,下面按兵不动,国家的“自主贡献”承诺又怎么能实现?

   伦敦摘去雾都帽子、洛杉矶治理光化学烟雾都用了数十年。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治理当然也非一蹴而就。无论是雾霾治理还是其他领域的环境保护,人们的关注之所以那么多,不是抱怨治理的漫长,而是希望看到治理状态和能力真正匹配国家所标举的方向、展示的决心。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