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镇的扶贫之路
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领梁子湖畔,是鄂州市最贫困的乡镇,也是生态敏感镇,近年来,该镇结合生态文明抓扶贫,以扶贫助推生态文明,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其扶贫工作对于生态敏感区域的扶贫工作较具借鉴意义。
一、鄂东发达城市群中的“插花”贫困乡镇
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地处鄂州市西南部,滨临梁子湖,与武汉江夏、黄石大冶等接壤,是鄂州市正在打造的500平方公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启动区,全镇面积149平方公里,占鄂州市十分之一,辖27个村、1个社区,3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农业大镇。
区位优越,交通不便。涂家垴镇距武汉、黄石、鄂州等中心城市直线距离50公里以内,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处于我省城市发育最成熟的鄂东城市群的中间部位,但由于濒湖、地理等原因,涂家垴镇只有唯一一条对外通道与外界相连,到达鄂州市及武汉市均得一个半小时以上,对外交通不便,是全省城市化率最高地级市——鄂州市一个特例,涂家垴镇是省定扶贫乡镇,是典型的插花扶贫地区。
生态良好,经济困难。涂家垴镇位于梁子湖畔,由于梁子湖生态保护的需要,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全镇92%以上布局为基本农田,在生态补偿机制未建立情况下,地方贫困,是省定扶贫乡镇,2014年全镇国民人均纯收入仅5604元。全镇贫困人口7913人,涉及27个村287个小组2100余户,占总人口18.8 %。
禀赋独特,产业落后。涂家垴镇环流漾碧,林特资源丰富,但受制了交通、历史、生态等,镇内工业企业薄弱,只有三家工业企业进行中药材加工、薯类加工及酒类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每家企业年均产值不超过500万元,同时,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求镇内退出一般工业,地方产业以农林为主,产业发展水平滞后。
示范之镇,后发之势。涂家垴镇是鄂州市建设的梁子湖生态示范区“一心(梁子湖为中心)两翼(南翼涂家垴镇,北翼梧桐湖新区”之南翼,承担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先试重任,鄂州市正在该镇实施“农村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垃圾全分类、全外运”等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涂家垴镇以“千年古镇”为目标,抓紧推进“美丽乡村”等工程,全镇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路径等已清晰,是较具后发优势之镇。
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扶贫工作
按照鄂州市区的要求,涂家垴镇肩负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的使命,在生态补偿阕如的情况下,涂家垴镇将扶贫与生态文明战略相结合,在部门结对帮扶和扶贫项目扶贫过程中,既利用扶贫项目解决镇域基础设施最薄弱环节,又借助扶贫资金推进产业发展、群众能力素质提升等治本性统筹扶贫工程,达到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全镇贫困人口逐年递减,2013年和2014年贫困人口分别较上年减少了25%、34.1%。
廓清扶贫工作思路,推进主题扶贫。扶贫项目资金有限,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和大主题下,最大限度发挥扶贫项目效益。涂家垴镇坚持做好生态文明与扶贫结合文章,做好结合镇情的“精准扶贫”文章,在解决扶贫思想观念上“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上,涂家垴镇提出“主题扶贫”概念,按照全镇“一镇三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先行区总体目标,将扶贫工作置于这一宏观主题下,按照“山水乡愁,千年古镇”的定位要求,扶贫项目、扶贫选点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解决了该镇原扶贫工作修修补补、栽“山里花”的问题,做到了扶贫与地方发展合拍,与区域未来发展一致,最大限度发挥了扶贫项目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
解决镇域迫切问题,推进统筹扶贫。涂家垴镇从全镇统筹发展角度考量扶贫问题,从区域发展最迫切问题做好扶贫规划和实施,保证了扶贫项目用在“刀刃上”,受到社会和群众肯定。如扶贫项目支持的高河港上新建畈上但大桥工程,高桥河是咸宁、大冶来水汇入梁子湖的河道,河东连大冶区域有王营村及畈上但村4000余亩农田,一河一隔,河东区域到镇不便,生产不便,与镇联系不便,干群一直呼吁建设一座大桥,2014年,涂家垴镇将该大桥纳入扶贫规划和工作计划,通过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交通补助资金的办法,实现了该桥梁启动建设。同时,将扶贫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均衡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阵地建设问题,解决干群反映的最迫切问题。投入300多万元硬化村组公路5.8公里;投入30多万元改造当家塘2口,整修灌溉渠2500,解决雷咀、花园等4个村近5000亩农田灌溉难题;投入80余万元新建了宅俊、太平等6个、改建了徐桥、王营等7个村的党员群众活动中心,解决了党员无处议事、群众无地活动等问题。
瞄准整体脱贫措施,推进旅游扶贫。旅游是带动力大的系统工程,涂家垴镇根据涂家垴镇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总体要求及旅游业的特点,将旅游业作为全镇整体扶贫的最大产业、龙头性产业和管总性产业,以旅游产业统筹有机农业、规模林业、美丽乡村等扶贫工程,达到了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地方发展的多种效果。如三年来,张远、公友、南阳等11个扶贫村利用本地气候、土壤以及荒山荒滩岗地较多的特点,初步建成5000亩蓝莓基地、2000亩牡丹基地、1000亩海水淡化养殖基地和200亩梁子湖野生中华鳖养殖基地等苗木花卉种植和特色水产养殖基地40多个,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美丽乡村投入50多万元,维修、清理排水沟及下水道6500余米,拆除牛栏、猪圈、露天厕所300余处,新建三格无公害厕所50多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00余盏,“四旁”等区域栽植花卉苗木6万多株、铺设草坪1.5万平米,改善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旅游扶贫规划设计的美丽乡村,推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扶贫的范围和内涵。
抓好农民这一关键,推进素质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工作中,涂家垴镇始终将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工作,一是加强培训提能力,根据扶贫基地建设需要,对产业附近群众进行苗圃、养殖等培训,使农民掌握专业技能增收,又掌握了一技之长。二是转移培训增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去年一年,我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2700余人,人均增收320多元。
三、提升农村扶贫工作质效的建议
扶贫项目资金有限,只能作前期性、引导性或“垫底性”投入,在梳理涂家垴镇扶贫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扶贫工作有如下建议:
一是扶贫要从“摊大饼”式扶贫向“集中式”扶贫转变。扶贫项目的安排,不应搞“排排座,分果果”或“撒胡椒面”,或“轮流座庄”几个区或几个乡镇轮流转,要发挥扶贫项目和资金效益,建议对符合条件和最需要扶贫资金的区域,集中几年集中扶贫项目和资金投入“造盆景”,扶一处成功一处,再转移到其它区域扶贫,这也是当前项目资金使用中“捆绑”目资金的通常做法。
二是扶贫要从“套餐式”扶贫向“订单式”扶贫转变。扶贫项目规划和设计一般按投入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建设等套路,但区域性贫困原因和发展要求不同,必然带来对扶贫项目的设计差异和资金的使用也不尽相同,建议针对镇情不同,实行“订单式”扶贫,有针对性对性地拓展扶贫项目规划,拓展扶贫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如以涂家垴镇为例,建议扶贫资金可用于旅游申报、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宣传等等。
三是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建议将扶贫工作置身于地方发展大局中,做好扶贫与地方发展的结合文章,以整体扶贫的理念做好扶贫规划和设计,扶贫投入着重点放在地方发展定位主导产业上和主体工作上,如涂家垴镇的旅游产业和美丽乡村,使扶贫投入所造之“血”与地方发展不脱节,有活力,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