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甘渠”贯鄂北 百年“旱包子”成历史

06.01.2015  19:33

——写在湖北水利“一号工程”开工之前

    新华网武汉1月6日电(记者黄艳、李伟)人饮困难、耕地焦渴、库塘干涸……这些干旱的场景很难与长江和汉江同时流经全境的湖北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干旱竟在鄂北地区连续了5年。

    2014年末,湖北省委酝酿两年多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获得国家批复,今年将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工期45个月的项目建成后,来自丹江口水库的甘泉,将沿着500多里人工渠道浇灌土地,润泽民心,终结这一地区近百年干旱的历史。

     人喊渴 地喊渴 鄂北喊渴

    “打我从小记事儿起,这里就一直干旱缺水,根本谈不上水浇地,都是靠天吃饭。这几年连旱,种庄稼只能亏本。”湖北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庙村60岁的余道亭说起常年为水发愁的事儿直摇头。

    “十年倒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鄂北岗地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据气象部门统计,鄂北地区从1949年到2009年的60年间,平均两至四年发生一次干旱,2009年至今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五年连旱”。当地老人说,鄂北的干旱由来已久,至少有上百年历史。

    鄂北的缺水是资源型缺水,这一区域没有大江大河,只能依靠水利工程来解决缺水问题。这里还是水质型缺水,由于水源少、水质差,城乡供水矛盾突出。

    去年8月份鄂北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新华社记者曾在当地采访,最热的季节也只能四五天洗一次澡。一些村民家中大牲口也被迫参加“节水”,每天只能喂一瓢水。

    “枣阳市近五年来,每年降雨量均低于多年平均值。降雨量的减少,加之连续大旱,导致全市库塘存水量严重不足。河流断流或处于枯水位,地下水很少甚至没有,一度形成了无水可抗的局面。”枣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主任吴彬告诉记者。

    枣阳是产粮大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了抗旱保丰收,市财政每年投入近1000万用于泵站电费和打机井。枣阳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刘国清说,枣阳人民饱受干旱之苦,枣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35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472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和全省176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鄂北的随县、曾都、广水、大悟等县市区同样深受干旱之痛。近年来,尤其是自2010年秋季开始,连年出现干旱少雨的天气,堰塘见底,河渠断流,田地喊渴,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在气象变化的大背景下,本来就是“旱包子”的鄂北岗地缺水之忧渐成常态化,成为发展转型的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