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群星】夏军:如水人生
4月24日,杜格—纳什(Dooge-Nash)国际水文科学大会传来喜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夏军荣获2014年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IAHS(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主席和夏军合影
作为我国首位自主培养的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夏军自上世纪70年代初结缘水文学及水资源以来,围绕水循环非线性、水系统多元耦合以及全球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科学问题,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水,实现了他的梦想,也滋润了他的心灵。
与水结缘
“也许是因为一次罕见暴雨——河南75·8洪灾,所产生的巨大灾难,引发我做出了决定。”在谈到为什么会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时,夏军说。
时间回溯至1975年,就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夏军正在河南驻马店板桥水库军训和实习,每天往来于板桥水库。8月8日凌晨,因台风北上引发特大暴雨使板桥水库发生垮坝,驻马店地区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40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
那一场大雨夺取了2.6万同胞的生命,也深深地触动了夏军的心。他意识到水利工程水库大坝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也清醒地知道学习水文的重要性。怀揣着投身水利建设事业的理想,1978年,夏军师从国内外知名的水文学专家叶守泽教授,考取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流工程系陆地水文学专业首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轻时的夏军聪颖好学,读书阶段刻苦钻研,分秒必争。不仅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学习水文学基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和外语及环境学、社会知识等。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环境比较艰苦,夏军如饥似渴学习水文复杂系统模拟的数学模拟和计算技术,但是很多研究生都必须排队等着用大学唯一的一台TQ16电子计算机。为了把握这难得的机会,夏军时常通宵不睡觉,拿着成堆的数据,守在计算机旁一算就是一整夜……他还常常用沙袋子精神鼓励自己,只有承担更重的任务、更大的压力,等卸下沙袋时才能走得更快,跳得更高。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精神贯穿了他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
在导师叶守泽的指导下,1985年,年仅31岁的夏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首位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他一直坚持系统水文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向。1991年被评聘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年任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他还担任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今任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
“科研道路是漫长的,有高潮,也有低谷,我很庆幸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因为这份热爱,辛苦也是快乐。”的确,正是这份热爱和坚持,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夏军始终在水文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践行自己的人生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水泽万物
“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发展水文科学与实践的知识与战略、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水管理与可持续开发及应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全球水文学群体弘扬阿德里安·伏尔克(Adriaan Volker)教授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典范,将水文科学发展放置于社会实践中,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社会效益。”杜格—纳须(Dooge-Nash)国际水文科学大会颁奖词如此评价夏军。
正如颁奖词所说,在近40年关于系统水文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中,夏军不断创新,为发展水文科学和改进中国以及全球水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夏军参加了爱尔兰国立大学的国际河川水文预报研讨班,他分析了全球60多个流域世界范围资料,首次提出了水文系统时变增益的非线性机理,建立了水文时变增益系统模型(TVGM),解决了水文非线性理论中“复杂关系中找出简单关系”的科学难题,TVGM模型得到全球范围不同气候区水文流域实测资料的检验,较线性理论模型更优。“夏军博士提出的水文非线性系统模拟与预报方法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衷心希望能够长期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与研究。”国际著名水文学家 J.E. Nash 教授说。
夏军注重将水文科学发展置身于社会实践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和社会效益,“发展中国家的水问题极其复杂。这些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有些国家气象条件恶劣,生态还极其脆弱,而这些国家利用水资源的需求又十分迫切,因此二者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夏军说。
针对这一矛盾,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夏军潜心于研究暴雨洪水过程的非线性应用基础问题,针对长期使用的线性单位线理论计算设计洪水的不足,发展了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提出了针对水库大坝安全问题的设计洪水计算非线性理论与修正的方法,应用到水利工程设计洪水计算,在保障水库大坝安全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这套理论与方法也被推广应用到中国长江、淮河等多个流域水文预报。
近10年来,针对流域防洪防污面临的挑战问题,夏军在分布式TVGM基础上,发展了以水循环为纽带耦合水质过程、水库闸坝群运行的水系统新途径。在我国水管理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流域防洪防污联合调度等方面,发挥了核心的科技支撑作用。其成果应用于多个流域与部门,使得曾经多次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淮河干流,事故概率减少了75%以上,得到生产应用部门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学者在水科学应用基础研究成功的一个典范。对国际上尤其发展中国家的水管理也有重要的借鉴与示范作用。”学界这样评价。
此外,夏军在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世界水理事会(WWC)等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水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和直接参与了若干个全球水文计划和全球水安全战略研究,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润物无声
“夏军教授发表的论著颇丰,在改进全球水文学知识、水与环境管理的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的水文水资源的教育、水专业新的一代人培养、做出重要贡献。”IAHS主席Hubert Savenije教授说。
的确,作为一名水文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夏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就;而作为一名教师,夏军同样为学生培养、团队建设等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我求学期间,我的导师叶守泽教授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思想开明,坚持自由公平的学术氛围。他谦逊地给予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学习的榜样。”夏军回忆,“叶老师十分讲究教学方法,他注重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同时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充分运用于应用实践。”
正是由于学术传承的影响,夏军深知一名导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一方面对学生要求严格,定期组织学术交流,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每月上交读书报告,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把学生当成朋友,与他们谈心交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夏军平时非常注重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夏老师时常教导我们做人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人生是一个前行的过程,做人要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夏军学生、博士后佘敦先说,“他还是一位不知疲倦、精力旺盛、做事专注的研究学者。他时常教导我们要在学习之余多锻炼身体,也常常和我们一起聚餐、表演、唱歌。”
夏军十分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他将项目需求和个人意愿结合起来,注重跨学科人员的合作,并且不断优化学生结构,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大大提高。
作为国家“973”等重大项目团队负责人,近十年来,夏军和他的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工程,和水利部、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多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等奖励。
对于年轻学子,夏军充满信心与期待。“与老一辈学者相比,当代年轻人思维活跃,要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夏军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水文科学的发展需要从传统工程向环境水文、生态水文、水系统科学与经济需求方面转变,这需要当代年轻人积极努力和贡献,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