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群星】千年竹简十载卓著

28.05.2014  14:37

 

当代青年学者要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紧迫感。”哲学学院教授丁四新如是说。作为严谨治学的中青年学者,他著作等身,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思想的佼佼者;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他勤勉耕耘,深受学生爱戴。

2001年,他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一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也是中国哲学专业的首篇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他入选武汉大学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两年来,倾注丁四新心血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一书获得我校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迄今,他共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等多部论文集。

丁四新非常重视“勤奋”二字。他说:“作为一名学者,要勤于读书和写作。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学术大家,如王国维、王力、牟宗三、钱穆、冯友兰、屈万里、徐复观等,每一位的著作量都在20本上下。当代学者也要有这种紧迫感,不要过多地找托辞。

丁四新的博士论文在答辩前后(1999年)便引起了业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回顾那段艰苦奋斗的青葱岁月,他说,当时可供研究郭店简的参考资料很少,他就是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开创性开展研究。“从1998年8月到次年2月,我一直不停地研究、写作,又不停地查找资料。写完一节再找资料,找来资料再写,最后在高度的身心疲惫中完成了初稿。次年3、4月又做了认真修改。”正是凭着这股拼搏精神,丁四新才完成了这篇让评阅专家颇感惊奇、让答辩委员会颇为满意的论文。这也是国际汉学界研究郭店简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

大学时代的丁四新喜欢博闻强记,但他读研究生时,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他更乐于思考问题。他说:“搞学术研究不是单凭记忆就可以完成的,把握真知或真理还需要其他的素质。研究生大体上是看重谁的文章做得好,批判能力如何,是否有真正的学术创新。

身为中国哲学研究者,为了进一步培养阅读简帛文献的能力,近些年丁四新还很注意兼通“小学”。他说:“搞科研除了需要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科交叉研究的能力,因为研究对象内含的知识成分有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他广受读者和学界好评的两本著作《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和《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

丁四新所在的中国哲学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能在这样一个氛围良好的集体中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感到十分庆幸。他说:“教师要有责任感,无论在上课考勤上,在教学量上,还是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他很注重跟研究生一起搞经典会读,在他看来,这也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他严谨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在方法上,丁四新认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及其学习程度来施教,方法不是单一的,但无论怎样,教师知识的积累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术能力与教学质量之间具有一致性,对于研究生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此外,丁四新也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2008年,他为武汉市市委宣传部干部宣讲《孟子》《庄子》思想。2010年,他与同仁们一道发起成立了“湖北省周易学会”,现担任该学会会长。

(编辑:冯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