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上的“洋学生”

18.09.2014  11:44

学生记者 王楠

Everything is different!”谈到初来中国最大的感受时,来自波兰的美丽姑娘吴乐不假思索地回答。

大家好,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太吾士!”这位来自瑞士的留学生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吃力地做着自我介绍,但是他脸上泛着的灿烂笑容迅速缓解了交流上的尴尬。

金秋时节,又一批“洋学生”来到珞珈山,今年共有近千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走入武大。

许多留学生都目标明确,信心坚定,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新生活的挑战,他们总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吴乐是个中国迷,她深爱着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一年的交流学习圆自己的“中国梦”;而马太吾士之所以选择武大,是奔着王牌专业法学来的;来自几内亚的李多利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热爱各类运动,他坚信“走出家乡才能看到世界”,因此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国际关系与外交学”,希望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

记者从留学生教育学院了解到,截至9月9日,我校2014年在校留学生共有2684名。学校一直重视留学生培养工作,努力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培养高层次学生,提高留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使留学生们有着更好更远的国际市场。今年,学校获评“全国留学工作先进院校”称号。

为了给来武大求学的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教育机会和生活环境,近两年,留学生教育学院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推行了一系列留学生教育的改革措施,制定全面系统的研究生管理规定,选出11个全英文授课项目,为留学生的优质求学之路保驾护航,也是推动武汉大学整体教学改革的正能量。

针对留学生刚到学校难以适应的问题,学校特意制作了一本全英文的指引手册,包含学校简介、地图、附近的交通方式等内容,还贴心地附有常遇到的问题和回答。

此外,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促进各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各国留学生之间无国界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多元文化碰撞,不仅擦出亮丽的火花,也无形中提高了武大的国际影响力。

武大培养的许多留学生,学成回国后表现出色。例如,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1989年至1992年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学习,由于学习非常优秀,三年就取得了学位。他对武汉大学感情深厚,毕业后曾三次专程回校。此外,还有尼泊尔籍校友塔姆,获得由该国总统亲手颁发的“杰出教育贡献奖”。同样是尼泊尔籍的校友凯西,获该国科学院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还曾任总理的私人医生。

带着中国梦来到武大的芬兰女孩魏清扬,是央视“汉语桥”舞台上湖北省唯一的铜奖获得者,是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她努力践行中西文化交流使命,被评为2009年度“珞珈风云学子”。毕业时,她满含深情地说:“不管我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武汉大学!

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比赛中,也常常看到留学生的身影。他们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叱咤风云、脱颖而出,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荷兰小伙律德追寻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放弃在法国优渥的工作,自费来到武大读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古代乐器。梦想终于开了花,在校期间,他担任武汉大学室内乐乐团和长江爱乐乐团指挥,因为出色的表现,被评为2011年度“珞珈风云学子”。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俗,如今,“洋味儿”与中国气息强烈撞击演绎的别样风情,正在继续上演。瑞士女孩阿络提起中国文化时,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大加赞赏,“中国菜都很不错,中国人很热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旁边一位朋友调侃道:“跟你说,中国菜辣得不得了!

武汉大学是享誉世界的国际知名大学,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从此在公园里读书再也不是奢侈。”来自文明古国伊朗的美丽十分向往今后的学习生活。

新来的洋学子们,将在武大演绎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摄影:黄晶、蔡艳楠 编辑:严航)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