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锻造农业强省脊梁(图文)
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业产业化“五级跳”、新型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跃升……展阅湖北农业画卷,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以改革为动力,创新体制和机制,现代农业的活力因子一一被激活、释放,“支点”底盘更厚实、产业实力更强劲、舌尖产品更安全、发展活力更蓬勃……
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责任和担当,是让全国人民更多地“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的宏图大志,是发展理念的变化、发展方式的变革,是农业强省的巨大潜力。
广袤的荆楚大地上,一曲曲现代农业发展的强音此起彼伏,弹奏正欢。
突破性发展现代农业 ——访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等突出问题,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认为,必须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推动加工流通,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是“四化”统筹的重要结合点。从整体上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不粗等问题。
“这就需要,立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戴贵洲说,要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依托企业建设大基地、大板块,突破性发展精深加工,扶持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同时大力发展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目前,我省养殖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还不到50%,还有更大发展。省农业厅正在实施畜牧业“千亿元生猪产业工程”、“双百万吨禽蛋产业工程”及“牛羊、肉鸡、水禽倍增计划”,建设水产品生产和加工服务“双千亿”产业,打造河蟹、小龙虾、鳝鳅三个“百亿元”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农业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戴贵洲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
农科教结合,建立覆盖湖北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攻克影响、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研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节地、节水、节能新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完善“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示范应用农业物联网,发展“智慧农业”。
壮大新型主体,增添发展新活力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流,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了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实践证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这一“活力因子”,给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增添的正能量不可小觑。
如何培育更多、更好的“活力因子”?在戴贵洲看来,应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政策上向新型主体适当倾斜,启动实施“553”工程,即每年重点培植500个示范家庭农场、500个示范合作社,省财政连续3年跟踪支持。同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用3-5年时间培养5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使“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战略要求落地,开花结果。
“特别是要建立配置合理、功能强大、优势互补、运转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戴贵洲补充道。 (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张劲 卫泳震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