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快递
“绿满十堰”房县吹响集结号 车城冲刺国家森林城市
湖北日报讯(记者饶扬灿、通讯员李先江、况建斌)昨日,“绿满十堰”现场观摩会在房县召开,十堰市提出目标:月底完成全年24.4万亩造林任务,力争实现“绿满荆楚”活动率先在十堰落地生根。其中,房县今年已经完成造林3.67万亩,占该县全年计划的221%。“绿满荆楚”活动启动以来,十堰市积极行动,探索推广“四季挖窝、公司承包、工程造林、包栽包活、分期验收、按效付款”等造林绿化模式,让“绿满十堰”行动走进社区、校园、企业、家庭,“植树、护绿、爱绿”深入人心,造林面积和质量快速推进,今年已经完成造林17万余亩,占总计划七成以上。未来三年,该市将造林79.5万亩。
去年起,十堰市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含灌木)达64.7%,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43.1和26.3个百分点。
磁力探测仪初步锁定水银填埋地 将尽快开挖处置
专业人士携相关仪器现场勘查
楚天都市报 记者林永俊 舒均摄影:记者黄士峰
在埋水银当事人的指引下,经环保部门协调,昨日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携带专业设备,赶至原汉阳造纸厂厂区,经1个多小时的精确勘测,初步确定了2000克水银的具体填埋地点。
武汉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尽快作好协调工作办齐相关手续,迅速开挖排除隐患。
磁力仪“爆表”显示地下有铁器
昨日上午9时许,武汉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工作人员与李世洪及其老同事杨滨生来到水杉树旁。看着眼前的环境,李世洪不禁感叹:“变化真大!”
李世洪表示,当年填埋的水银,是以水杉树作为参照物的,就在水杉树边两三米范围内。
经环保部门协调,昨日上午11时,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刘刚带领工作人员,携带专业设备来到现场,对深埋水银的地点进行具体勘查定位。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拿出精准度极高的磁力探测仪现场勘查。据介绍,该仪器可探测到地下5米深处的铁器。
在李世洪和杨滨生的指引下,地质工作人员在水杉树旁靠围墙一侧约2平方米的地上,首先划了7排共98个勘测点位,通过磁力探测仪一一检测每个勘测点的磁场变化。当他们勘测至第7排第9个点位时,原本较稳定的磁力探测仪突然“爆表”,继续往旁边勘测时,磁场又恢复正常。
随后,地质工作人员以“爆表”的点位为中心,又划了4排共32个勘测点位,再一次重新进行探测,当测到原“爆表”的点位时仪器再次出现“爆表”,其它点位则显示正常。
昨日下午3时许,刘刚副院长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勘测点位数据“爆表”,初步可以确定下面埋藏有含铁的物质。综合考虑埋水银老人的说法,“爆表”点位下面极有可能就是装水银的铁罐,因为水银是铁罐装的,铁罐磁场很强,才导致仪器“爆表”。
环保部门将尽快办好开挖手续
昨日,武汉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称,20多年前,在相关法律法规未完善的情况下,原汉阳造纸厂几名职工填埋水银的做法是允许的,也比较安全。如今,几名老职工得知填埋水银的地方将进行房地产开发,担心对环境有影响,能够积极联系各方进行处置,他们的环保意识令人欣慰。
昨日下午,武汉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他们将在“爆表”点位处进行开挖,以排除市民对水银存在的担忧问题。
这位负责人称,这2000克深埋在地下的水银属于遗留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若要进行开挖处置,他们还需找到相关单位,办妥处置2000克水银的一些手续。
“只有手续齐全,才能开挖”。该负责人表示,填埋处涉及晨鸣纸业、沌口街道办、电缆线设置部门等,待协调好各方后,他们将迅速开挖处置。
水银若挖出,该如何处理呢?上述负责人表示,如果水银保存完好,盛满水银的铁罐将交由武汉市辐射和危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中心处理。如果水银有泄漏,他们将进一步监测填埋处周边土壤的数据,按相应的规定进行环境修复。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吁请
加强对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建设支持力度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辉)今日,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拟提交提案,认为按照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吁请国家加强对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支持力度。
作为第一提案人的杨松委员表示,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湖北多年的期盼,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是最大、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将使湖北“如虎添翼”。湖北具有干线最长、谋划最早、综合条件较好的三大优势,但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离“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等国家目标要求差距较大,需要国家在长江航道和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张岱梨、郑心穗、郭跃进、田玉科、茅永红、赵晓勇、李长安、李仁真、黄利鸣、蒋惠园委员签署了拟提交提案。他们建议——
恳请国家加快推进长江中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武汉至宜昌深水航道建设,畅通长江“中梗阻”;研究解决当前长江航运“卡脖子”的应急方案,抓紧推进长江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建设,同时研究解决长远问题的方案;对武(汉)西(安)客专湖北段建设给予资金补助,降低湖北出资比例。
恳请国家支持解决影响我省长江流域整体开发的重大问题: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新的防洪形势,重新确定蓄滞洪区及其分类,释放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汉江梯级开发,形成长江中游干支流高等级航道网及整体开发开放格局;提高三峡电量分配中的湖北比例。
恳请国家加大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力度:将湖北沿江重点湖泊治理提上议程,制订专门规划,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湖北对“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流域进行治理;在汉江流域开展国家级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国家层面的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偿资金,用于丹江口库区和汉江中下游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安全饮水、生物多样性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等。
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初建议规范农村垃圾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初(左)接受采访
荆楚网讯(记者孙永军、周三春、鲁腾、徐芳)“垃圾围村、垃圾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共带来8个建议。其中,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垃圾处理,保护生态环境。
王金初告诉荆楚网记者,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是广大农民所盼,是环境保护所需。
王金初表示,当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是焚烧和填埋,简易焚烧技术排放难达标,简易填埋处理方式又有污染。而乡村居民的环卫意识、生活习惯也难以转变,参与的主动性不强。为此,她专门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农村垃圾处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王金初在建议中提出,乡村垃圾治理必须建设相对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清扫保洁体系,还要保障体系长期有效运转。
“建议由各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责任考核制度来强力推动。”王金初说,在明确政府主导责任的同时,组建工作专班,综合研究政策措施,科学制订整治方案,充分整合资源力量,有效形成整治合力。
“建议每村每年由国家财政预算一定补贴,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使农村垃圾处理长效化。同时,建设村级定点垃圾池,添置村保洁员的必备运输工具。”王金初透露,今年,她们将多方征集项目,拟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建设乡镇垃圾处理厂,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长效机制。
王金初表示,乡村垃圾治理还需要充分动员群众参与,明确村民的义务,不能光是“政府干、村民看”。鼓励集体出资和村民缴费,既可以合理分担一些保洁费用,还可以调动村民积极性,发掘人民群众的创新潜力,加强监督,抓出实效。
承载人类生态文明的希望
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瞩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世界期待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路径
“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几个月前,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北京以独具魅力的方式讲述“APEC蓝”。透过有力度更有温度的话语,世界读懂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景,感受到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坦诚和信心。
留住“APEC蓝”,是社会上上下下的热议,更是身边实实在在的行动。
2014年,北京市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了4.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指标比2013年平均下降7%以上,成为污染减排幅度最大的一年。几天前的开学典礼上,北京市织染局小学师生们通过“碳排放计算器”换算日常衣食住行的排放量,学习减排知识;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孩子们,展出利用废旧物制作的服装、遮阳伞、新型机器人,发出环保倡议……
“一场全社会的环保拉力赛已经揭开序幕!”“中国的环保举措初见成效!”“中国给世界带来希望。”在许多国际人士眼中,中国信念和中国作为的意义跨越国界。中国,承载着人类生态文明的希望。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优势。孔子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引领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等箴言警句,饱含质朴睿智的自然观,为中华民族注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基因。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拥有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10个方面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中国的顶层设计,赢得国际舆论广泛赞誉。
“生态文明已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国际知名生态文明研究专家、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感慨不已。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领军人物小约翰·柯布多次表示,尽管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对生态文明感兴趣,但只有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高度重视。“相比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拥有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好机会”。
能源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难题。作为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拒绝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立足现实探索“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环保新路。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2140:一部22世纪的历史和幸存者日记》中写道:“2070年—2090年,中国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引领世界。正是中国政府,通过从普通的工业文明社会向以可持续经济增长为特点的生态文明未来转变,昭示和帮助引导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瞩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世界期待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路径。
呵护生态,把蓝天变成常态
人民日报记者 寇江泽 袁 泉 吴 丹 王汉超
一问:雾霾能不能根治?
“ 大气十条”实施一年多来,治理力度很大,已经初显成效
两会拉开帷幕,北京迎来蓝天,让人神清气爽。“两会蓝”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话题。“大风吹走雾霾,天空高远透蓝”“请一直这样纯净地美好下去吧”……人们期待这片湛蓝能长久保持。
“今天在去人民大会堂开会的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美丽的蓝天白云,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好心情。” 黑龙江省哈尔滨亿丰集团董事局主席冯燕代表说,“希望蓝天能成为未来的常态。”
去年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等6省市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空气质量,北京等地空气质量明显好转。“APEC期间采取的治霾措施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减排’。各地都针对主要污染源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并将区域联防联控真正落到了实处。”河南省天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瀛岑代表说,只要下定决心,雾霾是可以治理的,APEC蓝就是明证。
“APEC蓝给我们很多启示。”张瀛岑说,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是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气十条’实施一年多来,我国采取很多有效措施治理大气污染,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治理力度很大,已经初显成效。”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砚国代表表示。
二问: 治污关键在哪儿?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
如何让“APEC蓝”变成“天天蓝”?
郑砚国认为,治霾需要采取多层次的措施,限制机动车、禁止焚烧秸秆、关停污染企业等,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必须采取更深层次的举措,如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干部政绩考核导向、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等。此外,大气污染防治应从传统的行政命令型管理模式,转向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
“防治雾霾,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做到‘依法治霾’。”冯燕说,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是治理雾霾的出路所在。
张瀛岑表示,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光伏发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增强对燃煤的控制。其次是要强化对燃煤设施的污染物防治。这样,大气污染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集中出现,这就决定了治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尽管如此,对于治霾前景,冯燕很乐观,“现在人们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节能减排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加上党和国家向污染宣战的决心,让我们充满信心。”
三问: 会不会影响经济?
节能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主角,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有人担心:治理雾霾,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在不少代表、委员眼里,治理雾霾对经济增长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事实上,环保产业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朝阳产业。”冯燕认为,“我国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让清洁能源占有更大的比例,将拉动经济增长,有助于打造经济‘升级版’。”
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这意味着在新常态下,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主角。”郑砚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也有望公布实施,不少地方正加快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创造机会。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平均下降11.1%。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下降了12.3%,长三角下降了10.4%,珠三角下降了10.6%。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张瀛岑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够在把蓝天变成常态的同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蓝天下 议“蓝天”
3月4日,几位来自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完预备会后,在北京长安街旁谈论起环境保护。“没有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增强环保自觉性。”王守东代表(左)说。李建华代表(中)和王银香代表(右)也认为,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要为他们参与监督、提出建议开辟渠道。人民日报记者李舸摄
基层春潮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玉珍代表:
生态红线不可触碰
多年来,福建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福建之所以清新,除了自然禀赋好,政府和百姓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福建多年坚持不懈搞“四绿工程”,绿化城市、绿化村庄、绿化交通沿线,还有沿海防护林。政府舍得在环保上花钱,环保投入逐年增加。
今年“清新福建”还将迎来一件喜事:福建计划年内完成全省生态红线的划定。省里已经初步制定了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希望这个制度能有法律效力,要像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一样管住生态红线。
如何让一个地区保持“清新”?首先,要更加注重生态质量,不能一味强调提高覆盖率,功夫要下在改变林分结构上,逐步更换低效林,多种水土保持能力强的本地阔叶林;其次,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要提高,主要河流上下游的生态补偿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加大。
(人民日报记者 蒋升阳 李红梅整理)
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代表:
治雾霾要转变脑筋
2014年,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同比增加14天,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治理雾霾,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认识,要舍得投入真金白银。节能减排改造、工业出城入园、供暖煤改气,每一项都耗资巨大,苛刻的环保标准也会影响GDP增长,但认准的事情就必须去做。
治理雾霾,需要多管齐下、动真碰硬。对排污企业,无论是谁,无论做出了多大贡献,一律公开曝光,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实行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治理雾霾,需要法律保障,常抓不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兰州市先后修订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等6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充分发挥了法律制度在治理空气污染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人民日报记者 曹树林整理)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委员:
好生态是“摇钱树”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不只是花钱,还可以赚钱。比如有好的生态环境就能够发展旅游业,好生态可以成为当地百姓的“摇钱树”,这样群众也会更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需加快培育生态环保产业。我在重庆市江津区调研时了解到,江津区正积极探索循环生产模式:将猪粪肥引入沼气池,部分沼液作猪饲料添加,沼液与定期清除的沼渣作桑园肥料;桑园地内全部套种蔬菜,除出售食用外,作为猪青饲料,形成了桑园为中心的猪粪—桑园—蚕茧—蔬菜(青饲料)—养猪的闭合经济循环圈。这一做法是切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产业模式。
国家大力支持,各地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为加速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发展迅猛的“朝阳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又一支柱产业。如何做到“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在生态涵养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花大力气琢磨的问题。(本报记者黄 娴整理)
湖南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代表:
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
湖南省将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提升为政府“一号工程”,由一把手牵头,39个部门、6个地市各自认领责任,坚定“源头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举,9年内实施三个3年行动计划。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遭遇“缺钱”“缺技术”难题,治理过程中采用了政企牵手的双赢模式,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提供技术和筹资渠道,降低治理成本,也能在治污中获利。
目前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削减,断面重金属年均浓度值不同程度下降,流域涉重金属环境违法事件明显减少。同时,大量涉重企业被关闭或整合,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获得商机,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我认为,今后应进一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特色的环境服务型企业发展。建议科技部在组织实施国家大气、水、土壤等相关科研专项时,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幅增加企业作为技术研发项目牵头单位的比重。(人民日报记者吴 丹 侯琳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