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王林事件呼唤官方声音 案情重大不应成挡箭牌

23.07.2015  13:19

  王林事件进展到今天,好似一部悬疑大片,吊足了公众胃口。

  自邹勇案发案至今已过去两周,截至目前警方仍未公布邹勇尸体打捞情况,甚至未正式确认邹勇死亡,而与其恩怨交织的“大师”王林则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刑事拘留。

  7月21日,王林的辩护律师陈有西在获准会见后表示,“相对于现在网上的传言,案情可能会有重大逆转。”而此前一天,萍乡市看守所还以“案情重大”为由,拒绝安排会见。

  两天之内出现两个“重大”,事件扑朔迷离,网络舆情持续发酵。各路记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爬上高楼拍摄王府全景,有的打听邹勇的货场并察看机器是否运转,有的“扒出”王林数辆豪车的豹子号车牌,还有媒体甚至指名道姓点出了曾与王林交好的退休官员。

  由于官方消息发布的缺位,导致媒体成了“无头苍蝇”,许多原本与本案无关的人员也跟着“躺枪”。如今,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在焦急等待公安机关发布权威消息,以澄清王林事件的真相。

  但警方对此三缄其口,除了邹勇被绑架杀害的消息,至今没有正式发布过任何信息,对各种明显存在自相矛盾的报道也未置可否。一时间,媒体俨然成了“办案人”,各种耸人听闻的案发细节被不断挖出,层出不穷的报道让公众一头雾水,以“江西警方通报”“记者从江西省萍乡市公安局获悉”开头的新闻稿件不断出现,不少媒体还经常出现“知情人士”“身边人士”及“民警透露”等模棱两可的表述。

  媒体如此详尽的信息披露到底是真是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如果这些内容纯属谣言,警方是否应当站出来进行辟谣,让“小道消息”无法肆意传播呢?

  王林被抓后不久,一张疑似王林在审讯室接受调查的监控截图很快在网上流传。图中显示,王林身穿黑色短袖上衣,低头坐在审讯椅上,右手手铐解开,左手被铐,其身后电子显示屏上的时间为“7月15日10:04”。有媒体报道称,“由于此案案情复杂,社会关注度高,警方的保密纪律要求非常严格。”那么,这张图片又是怎么从内部流出来的呢?

  由于官方发布“失声”,所有这些疑问都留给了媒体和公众。甚至于7月21日下午,当有记者追问“邹勇是否已经死亡”时,萍乡警方随口说出一句“你可以去猜测,但我不能给你评论”,又被媒体抓住并以《萍乡警方回应“邹勇是否已死”:你猜》为题进行报道。

  目前,在经历了前期对王林一边倒的“清算式”报道后,媒体又开始了“福尔摩斯式”的分析推理:“邹勇究竟有没有死亡?”“王林究竟有没有买凶?”……

  对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杨秋林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媒体的‘显微镜’和网络的‘聚光灯’下,涉警舆情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他认为,对于涉警舆情,一些警种和部门的应对方式过于简单,应对能力不强,对网络等媒体发布的消息,有的甚至采取“捂、盖、瞒”的消极应对方式,没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释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猜疑心理。

  “同时,偏离事实的舆论,也会侵害公民个人、职业群体、特定阶层等具体对象的合法权益,若放任自流,最终侵害的是社会秩序,导致人人自危的局面。”杨秋林表示,联系到王林事件,不能“你报你的新闻,我办我的案”,虽然目前案件尚处侦查阶段,警方掌握的情况可能还有限,无法作出更多回应,但警方可以把握好案情披露的分寸,在保守侦查机密的同时,作出适度回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与其被动应付媒体,不如主动发声。公安机关不应以‘案情重大’为挡箭牌而不作任何回应。”杨秋林强调,媒体则应恪守真实性原则,对于非经警方确认的消息,尽量做到多方求证之后再发布,避免成为散播谣言的帮手。本报南昌7月22日电 (记者郭宏鹏黄辉)(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