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专家建言献策,关注武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23日,武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研讨会举行,国内外8名专家建言献策,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爱护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和参与率。
专家们先后参观了江汉区青少年空间、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市青少年宫,实地察看了青少年课外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状况,以及医疗卫生保障情况,对武汉在创建项目中的软硬件设施条件表示肯定。
武汉应该如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如何进行战略规划?研讨会上,专家们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武汉儿童空间载体多元,招才引智初见成效,优势明显。学校门口划“爱心斑马线”,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餐厅摆放幼儿专用桌椅,卫生间安放儿童洗手台等等,近年武汉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做了大量工作。
联合国人居署驻华办事处代表张振山分享了欧洲部分城市的经验,认为“车等人”的城市更友好。联合国人居署儿童友好城市项目代表侯赛因·庄表示,希望促成全球城市空间规划研讨会年底在汉举行,并以武汉作为试点,制定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标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项目官员毛盼直言,武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次研讨会由市妇女联合会、市妇儿工委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举办。据了解,1996年,联合国人居署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全球倡议,旨在从儿童权利出发完善城市的儿童友好程度,保障儿童权利,使儿童享有安全的成长环境。
截至去年底,武汉市0-18岁儿童人口数量已达147.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7%,儿童人口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武汉把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全面落实《十三五儿童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引入儿童友好型城市项目,努力创造对儿童越来越友好、越来越亲和宜居的环境。
专家观点》》
联合国人居署驻华办事处代表张振山:
拆掉天桥刷斑马线,“车等人”的城市更友好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联合国人居署驻华办事处代表张振山提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更加舒适。
张振山举例,从空间的角度突出“友好”,“国内很多城市建了很多天桥,让车通行方便。但欧洲的很多城市却陆续将桥拆掉,改刷斑马线,为什么这么做?以人为本,让车等人。”
他还提出考虑综合布局,合理设置设施,可在社区里增设一定数量的儿童游乐设施。“现在国内的一些社区,针对老年人和居民,设置了很多体育设施,如果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可以对儿童空间更友好。”在公共空间的设置上,进行场所营造,“社区拿出一点空间,做成菜地或花圃,周末增加互动交流,吸引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参与。”
他还分享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儿童友好城市实践的经验,当地在交规里明令规定在学校周边限速,如果司机看到校车还超车则属违章。
他表示,非常期待看到武汉参与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希望以此推动城市向高质量发展。
联合国人居署儿童友好城市项目代表侯赛因·庄:
积极促成全球城市空间规划研讨会11月落地武汉
“作为合作伙伴,我们积极促成今年11月的全球城市空间规划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并联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参考国际标准,把武汉作为试点,共同制定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标准。”联合国人居署儿童友好城市项目代表侯赛因·庄在会上透露了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他介绍,此前,联合国人居署和莫桑比克、沙迦等国家进行了城市公共空间评估项目,并编写了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
他们在武汉也做过两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武昌区做过的是历史遗产、文化历史的评估,江汉区做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上的评估。接下来,他们将对武汉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可达性评估,以及安全性评估。“主要研究街区、街道的交叉口,评估它的可达性及网络系统是否安全便捷,能否让儿童方便到达。”
他强调,这个评估非常重要,要考虑到街区街道是否有灯、监控,还要考虑“一米高度”,以孩子的身高来考虑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升安全性。并提出“5分钟活动区域”,要保证父母视线可达孩子的活动范围。他举例,在纽约,不提儿童友好城市,而是家庭友好城市,“儿童的背后是家人的照顾。”
同时,他建议道路分区,保障道路的安全性,将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及人行道按速分开。
最后,他建议增加绿地,提倡建立“口袋公园”,减少汽车污染,将停车场远移到孩子的活动范围外,共享安全绿色的公共空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项目官员毛盼:
武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项目官员毛盼详细介绍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来龙去脉”:
1996年,在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人居署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该倡议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些城市或社区,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影响到儿童生活及未来的公共政策、程序、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已覆盖了全球40个国家,超过3000个城市和社区都参与过这一倡议,服务于3000万名儿童和青年。她建议因地制宜,在中国推进该倡议。
如何打造适宜儿童成长的城市?她建议首先要收集数据和信息,了解儿童需要怎样的服务,以及应从哪些方面去改善,确保覆盖弱势儿童群体。在城市规划阶段,要充分关注儿童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应规划和预算周期时应考虑可持续性。同时,在整个周期中强调儿童和青年的参与,为他们带来行之有效的成果。
“让我们本着透明、诚信、参与、公开、公平、责任的基本原则,每个儿童和青年都能拥有愉快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在各自的城市和社区中,平等享有自身权利,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她对武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