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建设报道之十:由建始县高坪镇大店子村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想到的

31.05.2014  00:38

  从高坪镇大店子村确定为全县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始县开始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的探索。2011年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特色村寨建设基本达到了特色民居改造成亮点、特色产业培育有起色、特色文化传承有深意的效果,2012年被省民宗委评为“十佳示范村寨”。初步凸显社会进步、特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切实有效的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项目重新选址后,建始县民宗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与高坪镇党委、政府重温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刻领会其精髓,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领导和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县政府将这项工作纳入了县民宗局、高坪镇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同时,县民宗局与高坪镇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围绕发展主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民居改造与村寨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别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民居,普遍实行“一户一册,分户设计”,做到“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每户各有千秋。村里成立了特色民居改造领导小组,建立了干部包户制度,做到了“五个到户”,即宣传到户、登记到户、任务到户、指导到户、时间到户。“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购进、统一工匠调配、统一验收打卡、统一资金结算”的运作模式。现已完成318国道沿线140户的民居改造和70户民居的平改坡,初步体现了土家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成为318国道线上一道亮丽的土家山寨风景。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特色村寨建设仅靠民宗部门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与资源,形成任务共担、同创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大店子的建设,共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整合:一是相关政策的整合。争取国家有关民族、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二是文化、旅游战线资源的整合,做到了文化、旅游、农业项目做在一块、设施建在一处、活动在一起。对文化旅游、农业项目资金量少的项目采取文化、旅游、农业与其他项目整合,解决单个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民族工作部门的力量的整合,民族工作部门在民族政策优惠、民族医疗、民族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电脑农业的推广应用等部门的独特优势和工作条件,增添村寨建设的发展动力;四是积极争取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现已整合各类资金600多万元,保障了特色村寨建设的正常投入。

  (四)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大店子村近年整合各类资金3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实现了孤寡老人供养和贫困家庭救助全覆盖;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新农合”参保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通电、通水、通电话100%;村主干道硬化、组组通公路;80%的农户进行了生态家园建设,实现了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实行了人畜生活分离,集中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洁净亮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调整结构,增加收入。民族地区的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的落后。为了有效地促进特色村寨经济的发展,大店子村确定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即打造湖北旅游自驾游第一营地,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区,现已发展猕猴桃500亩、乌龙茶300亩、建有1000头养猪场、制鞋厂、制衣厂、家俱厂、开有5户农家乐,今年人均增收不低于500元,全村人平收入将超过4500元。

  (六)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族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中,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一是注重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建始南乡丝弦锣鼓》、《闹年歌》就是高坪镇的文化特产。组织培训,成立了民族文化演出队,活跃在村内的红白喜事中,并有走向市场的趋势;二是建好文化阵地。大店子村村委会占地面积300多个平方,规划为自驾游接待中心,计划将该中心建设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该中心初步定于2013年底实施兴建。

  (七)团结进步,繁荣和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贯穿始终的一项活动。大店子村特色村寨建设从规划到启动以来,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开展了《民族领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的学习,“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制定《大店子村规民约》,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理顺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为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值得肯定的“五个结合”

  (一)特色村寨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大店子村的发展,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坚持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把科学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大店子村建设的全过程。

  (二)特色村寨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有效避免特色村寨在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村民在建设中得到实惠。

  (三)特色村寨建设要与尊重村民意愿相结合。作为政府,必须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强主导和引导,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口到相关部门管理,帮助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但始终要坚持民主协商、群众自愿的原则,不包办代替、不强迫命令。

  (四)特色村寨建设要与各类资源整合相结合。政策和资源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多做政策的争取、督办和落实;二是充分利用地缘、人缘、资源优势,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人力物力。

  (五)特色村寨建设要与特色民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相结合。“三特”是指特色民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独具特色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的体现,又是根本出路。不重保护、泛滥开发,失去特色,则是死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任其自生自灭,则无出路。在特色民居改造中,在设计风格上,要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民居的建筑元素;在建筑用材上,要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现代性、节能性和环保性原则。在传承和特色文化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护文化遗产,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习俗、歌舞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开发、打造一批弘扬优良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精神、有创新魅力、达到领先水平的民族文化精品,将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为特点的人文景观与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特色村寨的发展。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虽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还存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于这一点,政府要将此项工作拿在手上,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将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进行整合,统一规划。

  二是加大对特色村寨的研究。特色村寨贵在特色,它是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产生的。民宗部门和文化部门要抽出专人认真挖掘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民居改造的设计,切忌千篇一律,弄巧成拙。

  三是加大资金的投入。民族地区相对来说经济都不发达,很多地方都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老百姓投入能力差,建议国家财政设立“特色村寨建设”专项资金。同时,缩短投资周期,改三年期为二年期。

  四是适当放宽选址政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某种意义上说涉及的范围就是一个村,从发展上来看,很难形成规模和气候,建议在选址上连片成形,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注重产业发展。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视了外表,产业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有的村里还背负了很大的债务,持续发展艰难。只有产业发展了,特色村寨才会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