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将有硬杠杠

22.01.2016  11:51

  昨日从武汉市国土规划局获悉,武汉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施性规划已编制完成,针对武汉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将有硬杠杠。

  在2013年武汉市政府公布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首义片、农讲所片、洪山片、青山“红房子”片、珞珈山片、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汉正街片、汉钢片、龟山北片、显正街片共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基础上,此次保护规划通过深度挖掘、增补,逐一细化了历史街区、历史遗迹“紫线”划定等保护要求。

   汉正街片:

  保留并重塑24条历史街巷

  还原“鱼骨状”肌理

  汉正街有5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沿汉江东西向延伸的汉口正街即现在的汉正街主街最先成形,随后,垂直于汉江的纵向街巷产生,汉正街“鱼骨状”空间肌理由此形成。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城市旧改、危改活动,鱼骨状肌理被淹没。

  此次规划将先期保留并重塑24条历史街巷,打通南北向垂江通道,包括500年的汉正街,300多年的药帮大巷、药帮一巷,200多年的长堤街、新安街、保寿巷,100多年的淮盐巷等,尤以清代街巷为多。

  汉正街片是友谊路、晴川桥、沿河大道、武胜路、中山大道合围区域,将重点保护药帮巷、淮盐巷等多片历史遗迹集聚区。未来汉正街东段将围绕药帮巷青石板路、保寿桥,以再现山陕会馆、新安书院等商会建筑群风貌进行打造,内部引入高端商务休闲服务功能;汉正街中段,利用现有市场建筑打造汉正市集,服务于市民群众生活交往,恢复市井文化氛围;汉正街西段,重点修缮淮盐总局遗址、淮盐巷七座过街楼和大、小泉隆巷建筑群,内部引入非物质文化展示体验、老字号商品销售等,形成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中心。目前,以保寿桥遗址为代表的若干地块已启动改造。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

  恢复江汉关钟声保护街巷空间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于去年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南起三民路,北至黄兴路,西至泰宁街,东到沿江大道,围绕江汉路、中山大道两条重要骨架街道,拟打造为“商业繁华、人文荟萃、绿意盎然、宜游宜居”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年底结合地铁6号线建设的中山大道主轴线修复工程将完工。

  这一片区现存的历史遗迹占该片区整体面积的60%以上,其中包括文保单位26处、优秀历史建筑40处、不可移动文物23处、历史保护建筑38处。此外,还增补了37处具价值但未纳入名录的传统风貌建筑。

  以前对中山大道片区的保护着重于主街和建筑体本身,此次提出对主轴后面的街巷、巷道空间进行保护。比如文书巷、汉润里、汉安村、积庆里等传统里分的巷道空间。“这种内部巷道繁多的呈‘蛛网’状的历史肌理特征应予以保留,避免城市整体拆迁开发后对它的破坏。”街区内的里分门楼、古树古木都将被保护,体现“城市记忆”特征的江汉关钟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和环境要素,也将恢复每天鸣钟的传统。

   昙华林片:

  塑造山地特征武汉文艺第一街

  昙华林片是具有1800年历史的武昌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包括瑞典教区、三义村、戈甲营、花园山等历史遗存集中、历史肌理保存完好的昙华林核心片区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对基督教崇真堂、瑞典教区旧址、花园山牧师公寓、仁济医院等51处在册及增补的历史建筑,提出了详实的保护整治措施。

  为进一步挖掘与提升昙华林片历史文化价值特征,抢救性保护历史建筑,引导街区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以瑞典教区为中心的3.7公顷范围的保护性改造工作已启动。规划通过释放部分山体绿化空间,设计具有高差特色的场地空间及多样化特色山地交通方式,同时植入艺术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艺术文化功能,组织策划多条特色文化体验线路,打造最具文艺范街区。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