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爱
法制研究中心 傅立
作为一名70后,是父辈们的言传让童年的我第一次听说了焦裕禄,是那个经典的老电影《焦裕禄》让青年的我第一次真正走进了焦裕禄的世界。那时,毕竟少不更事,只记住了故事梗概和融化在其中的那份浓浓的情,除此之外,似乎再未有更多的收获。今天,身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父亲,我也已是不惑之年,和电影的主人公有了相似的年龄,处在相似的人生阶段,也扮演着相似的社会角色,再次回味这部电影,真犹如品尝一杯陈年老酒,似曾相识却又别有滋味,似乎更能体会到焦裕禄同志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对家人深深的爱。
焦裕禄对党的爱是忠诚的。他的忠诚里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应景做秀,只有坚决服从党的纪律,始终维护党的利益。如果不是这样,作为一个重病在身的人,作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怎么可能置一家老小于不顾,而只身一人远赴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都极度恶劣的兰考县任职呢?如果不是这样,作为一名刚到任的县委第二书记,他怎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第一次参加县委会议时就提议取消只有领导干部才享有的副食特供本,以尽快消除群众的不满呢?如果不是这样,在严重的浮肿病已经威胁到广大基层干部的生命安全时,他怎么可能甘愿冒着违反国家统购统销粮食政策的风险而动用其他项目资金到邻县购买高价粮食呢?如果不是这样,他又怎么可能在什么是党的根本利益、如何坚持群众路线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据理力争,坚持真理呢?正是对党无限忠诚,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能战胜任何困难险阻,真正视群众为衣食父母,却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淡很淡,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真理,坚持真理!
焦裕禄对人民的爱是深沉的。这份爱里难见惊人之举,但却总是及时地出现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地方。在第一次参加的县委会议上,他打破常规,建议每位同志先到火车站去看看,去切身感受一下正在漫天大雪地里拖儿带女等待火车以求外出乞讨寻个活路的父老乡亲们的凄苦;他严厉斥责一些干部置群众的死活于不顾,将上级调拨的大批救灾物质堆积在火车站,任凭风吹雨淋的行为是犯罪。这既是在教育干部,更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多少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他总是身披雨衣,手拿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检查各村灾情的路上。无论是被洪水围困的村庄,还是在自己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心里对群众安危冷暖的那份牵挂,驱使着他从不曾退缩,从不曾懈怠。面对疯狂肆虐的沙尘暴,他没有像很多干部那样望而却步,而是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毅然带领干部群众走上了一条科学防沙治沙的漫漫长路。焦裕禄对群众爱得如此深沉,群众对焦裕禄也爱得那么浓烈!在焦裕禄可能因违反政策购买高价粮而受到处分时,得到消息的广大干部群众自发地聚集到县委大院向地委调查组请愿,为人民的好书记申冤;在焦裕禄因病不得不离开兰考的那一刻,乡亲们扶老携幼自发地涌上街头,夹路相送,难舍难分。是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里也都有一杆称。正是在那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的心里视群众利益重如泰山,群众才能从心底里发出那响彻云宵的呐喊——“共产党是咱的贴心人!”
焦裕禄对同志的爱是无私的。这份爱里没有掺杂丝毫的私欲,没有夹带任何的功利。为了给即将开展的植树造林整治风沙工作多争取技术人才,他作为县委书记拖着病体一路狂奔跑到火车站,情真意切地挽留下即将踏上火车的农业技术员;为了解决同志们的温饱问题,他甘愿独自一人承担因违反国家粮食政策而可能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带来的风险;为了加强班子团结,他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多次推心置腹地找曾经恶意中伤他的同志交心谈心。正是被这样的无私所浸透了的人格魅力,才能在短短的一年又三个月的时间里彻底征服了身边的每一位同志,让大家无法不为过早地失去这样一位好书记、好同志、好战友而痛心地流下真诚的泪水!
焦裕禄对家人的爱是严苛的。为了接济生活更困难的群众,他硬是剥夺了孩子们期盼了很久才难得有一次的吃肉的机会;为了教育孩子们不要在生活上脱离群众,要求儿女们不讲吃、不讲穿,以至于在他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那一刻也未能为长大了的女儿添置一件新衣裳;当他病倒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家里已是一贫如洗,尚未成年的大儿子就凭着自己稚嫩的肩膀在工地上搬运砂石,希望能挣点钱为父亲买点营养品,以减轻他的病痛。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人们确实已很难准确掂量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一碗米饭、一口肉、一件新衣裳在亲人之间传递的那份爱意的分量,但当看到主人公刚刚责备完吵闹着要吃肉的小儿子,却又心疼地把他揽入怀中并愧疚地流下热泪时,我的双眼瞬间也浸满了泪水,心也被这浓浓的亲情完全包围!
斗转星移,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了!但他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对家人的爱早已化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一直在我们手中传递。先辈们用生命筑就的一座座精神丰碑时刻鞭策着我们不断净化心灵、提升党性,也激励着后来人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