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永远的八路军女战士
作者:韩晗
大约24年前,我写过一篇千字不到的短文,叫《我的奶奶》,发表在家乡的《黄石日报》上,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拿到稿费,七元。也是我发表文章的开始,八年前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填表时,面对“初次发表作品年龄”这一栏,我果断地填了“六岁”,这一“低龄纪录”,至今中国作协网站可查。
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工作繁忙。我是奶奶带大的,她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老师,一岁不到教我认字,给我讲故事。只是她讲的故事不是童话,而是她亲身经历的抗战往事。很奇怪,两三岁的我,并不恐惧残忍的日本鬼子、充满凶险的地下工作以及艰苦的敌后抗战,而是缠着奶奶,让她一遍一遍地讲,我一遍一遍地听。
这,大概就是我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的人生充满坎坷。奶奶名叫王益才,12岁时,她的父亲王满仓因参加华北地下抗日被日伪暗杀。从东北流亡到河北的她为了避难,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八路军女战士;在战争中,她与我祖父韩温甫结合,参加了解放武汉的战役;1960年,她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担任第一任党委书记;1970年,祖父因“文革”迫害去世,45岁的奶奶独立担当起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成为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长大以后,我总感叹奶奶的不容易,她往往还是那句话:“八路军,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这句话,幼年时我就常听奶奶说起,不经意间竟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这也是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面对各种困难险阻时,勇于征服、敢于跨越的勇气来源。
我曾问奶奶,你一生中有什么事情最难忘?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她的答案与家庭琐事与个人的坎坷经历无关。“年轻的时候打鬼子,中年的时候办口腔医院,这都是让更多的人少受苦的事情,我最心甘情愿去做。”
记得当时我研究生毕业从北京回来时,面临去美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念博士这个问题,一时竟难以抉择。奶奶晚上与我唠嗑:“你就选武大吧,你爷爷和我都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这里你能做一番事业。”
我从来最听奶奶的话,事实也证明,奶奶是正确的。25岁的我,与85岁的奶奶,成为了武大校友。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也是奶奶90岁华诞。奶奶从来不喜欢过所谓的大寿,我只好用我最擅长的方式,来为这位我心中最敬重的“望百”老人默默祈福。
附:人物名片
韩晗,1985年出生,武汉大学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益才(韩晗的祖母),1925年出生,八路军老战士,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原湖北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任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
20世纪20年代王益才与其父母
20世纪60年代王益才(左一)一家
(供图:韩晗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