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热门王中林是什么样的科学大牛?

01.10.2015  15:25

  去掉耀眼的光环和头衔,做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级的科学大牛。

  9月24日,全球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在美国发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该奖项被学界誉为“诺奖风向标”。

  在这项被称为“诺贝尔奖得主预测”的奖项中,又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裔科学家王中林。

 

  对于王中林的入选理由,汤森路透是这样披露的:  

  发明了可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纳米能源系统而获得提名。这一系统可用来驱动传感器或者微型器件,应用于将肢体运动转换为能量的可穿戴服装设备。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科学成果?通俗地说,这是一种自驱动的纳米发电机,可以将微小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植入皮下,可以利用肌肉活动来供电,不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脏活动,放在水里可以监测水质和环境。

  王中林曾举例,如果把纳米发电机装在地毯或地板下面,老人每走一步,它就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如果老人摔倒了,可以远程通知家人马上知道。

  汤森路透工作人员向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介绍,“引文桂冠奖”从2002年开始评选,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4届。截至2014年,一共256位科学家获奖,其中37位成功获得诺贝尔奖。

  获得该奖项,并不意味着会获得诺贝尔奖。汤森路透强调,根据今年的预测,王中林已经具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潜质,即使今年拿不到,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也能拿到。

  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了解到,王中林是第六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科学家。2008年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当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汤森路透发布此消息后,经过四天的发酵,王中林已经成为网络搜索热词。他有着一系列亮闪闪的头衔和光环,而在这些头衔和光环之下,他是一位什么样的学术大牛?

 

  王中林,54岁,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和纳米结构表征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创始人、首届系主任。

  同行眼中的“大牛  

  “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王中林在陕西蒲城工作的表弟姜文社说。

  24日傍晚,王中林获奖的消息,从两万公里外的大洋彼岸传到了渭北山区的小县城里。家人们相互传递着消息,却形成了一种默契——没有给王中林发短信、打电话,“不想给他太大压力。”表弟说。

  获奖的消息,在王中林和家人间冷热不均地发酵着。

  邮件里,王中林不愿对获奖做出回应,只将自己研究成果的介绍发在了附件里,希望外界能够了解。他甚至让表弟低调免言,表弟只好将此前发在博客上与他有关的文章,统统删掉。“他不希望在这个时候,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这与去年获得“世界技术奖”后的反应如出一辙。“他很超然”,表弟说,当时王中林从五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但其中两人是诺奖得主,参加颁奖典礼时,王中林没做任何准备,甚至连获奖感言也没预先准备。

  在科学大牛们聚集的科学网里,王中林获得“引文桂冠奖”的消息也成了热门话题。网友们组织预测2015年诺贝尔奖获胜者的帖子被顶到上方,留言的人号召大家为王中林投上一票,尽管,这只是个游戏。

  对于王中林的研究领域,科学界人士却有着严肃的认识。

  一名网友发帖说,如果你看过科幻小说《三体》,一定会对书中所描述的能像电脑那样显示图像的“未来服饰”向往不已;如果你已经玩腻了iPhone,一部如玻璃般全透明的手机一定会吸引住你的目光;又或许你正在担心你的手机快没电了却找不到充电的地方,那么“边走路边给手机充电”这样的新奇技术可能正是你所期待的。

  这些都是王中林的研究可能带来的“福利”。

  “绊倒你的可能是块金子  

  王中林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创始人、首届系主任。

  一名不愿具名的老师透露,2005年左右,北大为了完备基础学科建设,在工科领域站到前沿,和美国乔治亚大学联合创建了工学院,“在这个背景下,王中林被任命为首届系主任。

  这名老师对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说,彼时王中林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大牛,但在院系里却没有一点架子,“对学生非常耐心,并且善于通过错误发现新问题。

  2005年的一天,王中林与一位博士生用当时最高级的手段测试纳米材料的压电系数。学生做了一夏天,得到的结果却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样。

  王中林后来和别人提到了当时的困惑,是方法错了,假设错了,还是计算错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假设出了问题,和学生一起研究,重新计算,最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利用纳米材料发电。

  一年后,王中林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能连续不断地输出直流电的纳米发电机的雏形,为技术转化和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有时候你摔了一跤,但绊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砖头,而是一块金子。”王中林后来为这件事感慨。

  2011年3月,做纳米发电机的学生向王中林汇报:最近测试出的结果和以前不大一样,以前发出的点是只有1 V ~2V,但最近测试出的结果能达到10V以上。王中林排查原因,很快发现这是因为学生在做纳米发电机时没有封装好。

  王中林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和学生把设计方案改了又做、做了又改,经过6个月的反复打磨,发现了一个十分简单却非常有用的技术——摩擦发电。

  “这种时候,做教授的不是在第一时间把学生批一顿,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未知的现象中发现点什么。”王中林说。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

  暖男  

  在日常交往中,王中林不准学生叫他“老板”,“我和学生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我是他们的导师,科研路上的向导。我只要训练他们,他们就会提高”。

  王中林把很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有时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他也要修改学生的论文。他与每个学生都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署他名的文章,每个字他都会反复阅读和修改。

  “他很忙,我们平时也都是通过邮件联系。”表弟对洋葱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说,每次在邮件里,王中林都要叮嘱他保重身体。

  两个月前,王中林回老家祭母,看见表弟大夏天穿着毛衣,当晚特意和他约了一顿酒。

  饭桌上,王中林问起了表弟要出版的书籍到了什么阶段,听说为和市场接轨还要再改,他说,“改到什么程度算接轨?放下,不改了。身体垮了还能干什么?

  知道表弟不甘心,王中林让他把书稿发到邮箱,自己试试跟北京的出版社联系。

  表弟知道,王中林不会因为出书的事特意叫他来吃饭。

  王中林说,到了这个年纪,冷不防就有一个兄弟姐妹,永远见不上了。“你妗子(舅妈)的祭日,我头磕得两腿稀软,本来想睡一大觉,明天走人。想着你体质弱,大热天还穿毛衣,怕再回来见不上你了。心里歇不下,干脆把你叫过来,说说这事。

 

  王中林在演示摩擦纳米发电机。15平方厘米的单层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点亮900盏LED灯。

  女儿引以为傲的“纳米爸爸  

  王中林很忙。身兼数职,十多年前,每年在世界各地做的学术报告就超过四五十次。有报道说,与他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发邮件,电话永远是录音。

  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满屋子的书,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的是妻子和女儿的照片。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在家照顾三个孩子。每天从学校回家,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抢着干活,拖地洗碗、整理花园。

  多年前,亚特兰大当地的报纸刊登了王中林的工作,女儿的老师拿着报纸夸她有个好爸爸。从此,女儿自豪地改叫王中林“纳米爸爸”。

  一年父亲节,王中林收到了女儿送的卡片,上面写着“纳米宇宙中最伟大的纳米爸爸”。这让王中林激动不已——孩子不但没有责怪自己太忙,反而特别理解他。

  王中林闲暇时间不多,但都留出来锻炼身体和陪伴家人了。偶尔上网,也是处理邮件和修改学生论文。他没有博客和微博,除了研究成果,社交网络上几乎找不到他的生活痕迹。

  9月28日中午,正在和表弟聊家事的王中林说,美国已经深夜12点了,他要睡觉了。和平时一样,王中林第二天一大早会起来晨跑半小时,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123)撰稿:新京报记者 张维 采访整理

  (本文为剥洋葱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