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水利工程为抗旱水源护航

13.08.2014  12:31

(陈群 吴明波)2014年,夏季伏旱来袭。湖北省潜江市持在7月18日出梅以来,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连续20天内,气温维持在33摄氏度以上,水面及田间蒸发量将维持在高水平,土壤缺墒加剧,出现重度气象干旱。全市总体用水量不断增大,大小水利工程各显神通,发挥了巨大抗灾效益。 

国家重点工程的巨大支撑 

以前,我们汉南这一片的农田主要谢湾闸和刘桥泵站抽水。今年汉江水位一直很低,谢湾闸就没有引来水,泽口闸也有1个半月没有水了,刘桥泵站也没办法从汉南河提水,如果没有倒虹管的话,水根本流不进来,别说是伏旱,平时都不敢想。”城南河流域水利管理站员熊元彬说。 

熊元彬所说的“倒虹管”,就是今年5月份通水的东荆河倒虹吸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治理工程闸站改造项目之一,倒虹吸在解决潜江汉南片灌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于2011年底开工,历经28个月紧张施工,于今年5月正式通水。这项重要的水源配置工程通水后,汉江水经兴隆河、入沿堤河、穿东荆河倒虹吸入百里长渠,一河清水将全市水系串联成网。从7月用水高峰起,倒虹管一直保持了20个流量,缓解了汉南片30万亩农田的用水矛盾。以杨市办事处为例,东荆河倒虹吸开通前,要抽水6天6夜才能满足全处2万多亩农田的灌溉需求,开通后,只用2天1夜水就能直达县河末端。 

潜江是南水北调中线治理工程的重要战场,中线治理的四大工程全在潜江境内。作为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基地,潜江市人民群众为工程建设离家征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享受了工程带来的效益。潜江重要引水涵闸兴隆闸、二闸现在都在兴隆水利枢续库区内,库区内清洁水源成为全市农田灌溉的支柱。每天两个引水闸都保持了70个流量引水,自7月15日以来从兴隆水利枢纽库区引水1.7亿方,地势较低的农田基本实现了自灌,节约了大量的抗旱成本。而在抗大旱的2011年那一年,全市曾在汉江边组织机械20台(套),不计成本抢水抗旱。 

生态水利建设巨大效益 

在潜江有这样一句话“不需听天气预报,只要看兴隆河水涨水落”。兴隆河是全市灌溉主渠,渠道连着兴隆闸、二闸。只要仔细观察兴隆河水位的变化,就可知道近期天气是下雨还是不下雨。兴隆河在全市水脉的水源头,兴隆河水活,则全市水活。近年来,潜江市水利建设以兴隆河为重点,从2003年起先后投入了6500万元,开展渠道升级和配套水工建筑物新建整治改造。共中,去年总投资2000万元,配套倒虹吸工程对沿线涵闸和口门工程进行整治升级,兴建了4座泵站以解决兴隆河水位抬升后排水问题,对与倒虹管相连的百里长渠和沿堤河进行了生态护坡,不仅确保了农业正常灌溉排涝,还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今年抗旱中,兴隆河成为农田的主水脉,源源不断从库区引来了清水,河边一座座小黄闸在潜江市防办的统一调度下,开关自如,最大限度保证了农田用水。 

近年来,潜江市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持续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对全市主要灌排河渠进行了全面的疏洗。醒上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整治及灌区工程配套建设,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力保障 

抗旱有我,有我必胜”。2011年潜江市防汛抗旱抢险服务队打出这一口号,成为了潜江防汛抗旱的主力军,并多次参与周边地区的抗旱服务工作。今年大旱中该队继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应群众呼声,在重旱区内架机抽水,为农业生产带来水源。受连日的高温和汉江水位低的影响,今年东荆河河口段再次断流,潜江市自来水公司在此处的备用取水点在今夏用水高峰时,无水可引,而主要取水点汉江泽口取水处也因汉江水位下降,取水困难。自来水供应不足,园林城区居民用水实行了错峰低压供水。 市防汛抗旱服务队闻风而动,组织人员和机械在河床上临时开挖一条长11公里的“水源补给渠”,并在汉江东荆河口,临时架设的2台抽水设施,引江入河,全力从汉江抢水20余万立方米,为自来水公司东荆河深河潭取水点进行水源补给,确保潜江城区自来水取水点水源。 

潜江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主要由流域水利管理站、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和农户用水者协会,在抗旱中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各流域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职责,在服务基层群众,帮助他们引水、提水的同时,还针对当前用水量大,水源相对紧张的情况,潜江市各流域水利管理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工作人员对全市农村饮水工程水源水(包括备用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开展巡回检测,对各水厂净水车间和中控室加强监管,对供水设备、管线和表井等进行全面检查,保障高温期间安全正常供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