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被曝演出费800万 由政府和企业买单
节俭令后,国家大剧院成了为数不多的演出营收未受影响的国字头演出团体之一。图为国家大剧院第六届歌剧节开幕主题活动现场。京华时报记者吴平摄
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
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
演出市场,正在洗牌。
京华时报记者马多思北京报道
政策带来行业寒冬
5月,已经开始感受到夏季炎热的北京,演出商史丽在八号公馆花舍咖啡厅内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国内最近演出生意的不景气。
史丽大约40岁,以前曾经是中国大型音乐会《同一首歌》的工作人员,后来又给一位中国的歌剧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做经纪人,但是这些工作都没有能给她带来丰厚的收入。2007年,史丽自己开办了一家小型演出公司,从2009年到2012年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内,史丽用挣到的钱买了一辆价格超过百万的奔驰越野车和八号公馆对面高档小区中一幢150平米、均价4万的住宅。
好运似乎总是不长久。“去年初开始生意就不好了,实话告诉你,我在2011、2012年一年有大小超过十场的演出,到去年竟然一场演出没有,一直到现在。”史丽说,“我已经把公司关了,雇的三个人也遣散了,现在准备把自己的住宅租出去,每月大约能租1万5,然后自己租便宜的房子住”。
就在上个月,为了预测一下自己的财运,史丽找了“风水大师”,对方告诉她,生意不好除了政策,也有她住的房子太大的原因,“镇不住。”
史丽开办的这家小型演出公司的倒闭并不是偶然现象。中国整个演出市场都在面临寒冬。
他们将寒冬归咎于政策。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内容之一就是要厉行勤俭节约。
去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包括春晚在内的节日广播电视节目要削减不必要的项目,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
去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提出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
这个通知被业内称为“节俭令”。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指出:接待单位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
政策的改变让中国的演出市场顿时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体质弱扛不住的小演出公司难以避免地开始出现被“冻死”的现象。节俭令虽未针对明星的出场费,但业内人士都认可的一个事实是,大多数明星的出场费尽管下跌了15%以上,仍然演出邀约急剧下降。
今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称去年我国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为463.00亿元,与2012年相比下降9.0%。
北京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是,去年中国商业演出市场票房规模达到88.26亿元,同比下降5.7%。政府购买演出、企业赞助包场和旅行社团购这三方面资金正不断被削减。
“很难统计倒闭企业的数量,起码已有上万家企业倒闭或者停业。”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晚会等演出行业极为分散,大到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晚会,小到一些乡镇举办的微型演出,都会有不同的公司承办,此前这个行业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市场是由政府包括国有企业埋单。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市场预计有数十万家演出公司,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影响下,行业受冲击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