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保护第一人讲述传奇:让千年瑰宝"脱水"而出
湖北日报讯(记者 别鸣)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战国曾侯乙墓主棺是游客必看的大型文物之一,它以黑漆为底、上施朱漆,绘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让观者莫不为其精美恢弘而赞叹。
你很难想像,这件巨大的漆器文物在出土时,已被泥水浸泡,从1978年到1992年的十来年时间里,只能用塑料薄膜包裹,每天喷两次水浸透进行保存,无法与世人见面。
昨日,在省博后院工作室搬迁的间隙,76岁的陈中行讲起往事,掩饰不住满腔豪情:“想办法筹到了100多万元经费,我就建了一个大型水池,将7.5吨的外棺和2.5吨内棺,使用乙二醛混合液进行脱水处理。从1992年到1997年,花了6年时间取得成功,终于能够在展厅里与大家见面。”
因为独创乙二醛混合液脱水法,陈中行曾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海内外称为“漆器保护第一人”。
不能眼看着文物在水里腐烂
古人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坏”。上世纪60年代以来,湖北、湖南、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出土发现大量漆器,然而这些漆器出土时均浸入地下水中,呈饱水状态。
让这些千年宝贝自然干燥,将会迅速收缩、变形和开裂。让它们泡在水中,虽能暂时维持外形,也无法阻止其逐渐腐烂,从而导致漆皮脱落、色泽变浅。眼看着大量宝贵的文物泡在水里慢慢腐烂,文物保护者们却束手无策,科研工作者们也心急如焚。
1972年,化学专业出身的陈中行已在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工作8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找到他,让他想办法解决出土饱水木漆器保护问题。当年陈中行调到湖北省博物馆。
陈中行说:“我用了15年时间,在所有能溶于水的有机单体中找了个遍,发现乙二醛在渗透后能完全保持漆器原貌。在对其渗透后产生聚合反应的条件及配方进行了研究后,最终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法获得了成功,它适用于各个时代、各种形状的漆器,成功率达到了100%。”
一个小座屏用了15年脱水
一个彩绘透雕小座屏,高仅15厘米,宽51.8厘米,厚3厘米,却雕刻了凤、鹿、娃、蛇等54个动物,而且相互穿插衔接,天衣无缝。
它出土于江陵望山一号墓,属战国早期的漆器精品,堪称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代表作,价值连城。1974年,长期泡在水中的小座屏,底座出现了腐坏迹象,省博物馆决定让正在研究脱水法的陈中行来“拯救它于水中”。
由于其相当紧密严整,陈中行只能将其各部分分开,逐一进行处理。“最担心的,就是脱水以后各部分发生变形,无法嵌合起来。”他说,自己为此胆战心惊。
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法的周期长,即使是处理一个小部件,至少也需要一年,每天密切观察反应,随时微调配方。陈中行说:“过程越慢,对漆器损伤越小。”
1988年,历时15年之久,这方彩绘透雕小座屏终于能够在常温常湿状态下展示,如今在省博物馆你就能够亲眼目睹它的风采。
现在,陈中行被返聘,每天照常上班,长时间守在工作室里,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漆木器文物进行脱水工作。
大半生心血结集出版
去年8月,陈中行将大半生的心血实践,写成一本厚厚的书《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技术》出版,一时成为文物保护界的热门书。
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法,已在业内广为人知,但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以及配方的把握等原因,尚无其他文物保护者能达到陈中行的水准,在漆木器保护领域,陈中行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关键技术很难掌握,尤其是根据每件漆器的材质保存情况,对复合液配方都要进行调整。就比如扬州炒饭,饭是必不可少的主料,但是配料可就有了很多选择。“
陈中行微微一笑,告诉记者:“采取什么样的浓度和比例关系,我只要伸手一摸漆器文物,心里就一清二楚。”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