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近三成湿地为小微湿地 武汉今年将建3处小微湿地示范点
2月1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小微湿地总面积6.3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1%,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27.31%。
2019年,市园林和林业局组织专业机构,采用遥感卫星判读区划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全市小微湿地的面积、类型及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调查。
小微湿地是指城乡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小型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包括面积小于8公顷的湖泊、沼泽、库塘、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宽度小于10米、流程小于5 公里的河流、沟渠等。
据了解,武汉的小微湿地中,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0.8万余公顷,库塘、水产养殖场等人工湿地近5.5万余公顷。在区域分布上,新洲区小微湿地面积高居榜首,黄陂区、江夏区分列第二、第三位。
“小微湿地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是生物良好的庇护所、重要的雨洪调蓄体、优异的水质净化器、独特的气候调节器,也是美丽的文化休闲地。”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
2018年10月28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由中国起草的《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决议草案》顺利通过。这是自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首次向湿地公约提交决议草案并顺利通过。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目前,武汉市在调查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指南》。依据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目标生态系统功能,将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划分为水质净化型、生物多样性维持型、景观游憩型和蓄滞径流型四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技术要点。
武汉市在推动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上起步较早。在该《指南》编制之前,武汉市一些公园里已经引入了小微湿地的理念,比如解放公园多级水质净化体系、藏龙岛湿地公园多塘系统等,都是发挥小微湿地净化水质、维护局部生物多样性的案例。
目前,市园林和林业局正在对具备小微湿地保护修复试点条件的点位进行摸底,计划在2021年打造3个小微湿地示范点。总结经验后,在全市进行推广。其中两个示范点已经确定:一个是武汉绕城生态林带杜公湖段小微湿地示范点,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镇,建设面积80亩;一个是农业集团湿地花田水生植物产业基地小微湿地示范点,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道西部,建设面积60亩。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小微湿地”建设,不仅是落实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湿地花城”的具体行动,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和责任,提升国际影响力,办好《湿地公约》大会的重要举措。(通讯员赵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