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共建“家园”留住江豚微笑
华容监利成立江豚自然保护区;两地志愿者立“生死状”夜以继日轮班值守
□本报记者 刘迅 发自湖南岳阳
江豚是长江的特有豚类,它头部浑圆、体形流畅,弯弯的嘴角像是挂着憨态可掬的“微笑”,被称为“微笑天使”。
近年来,长江环境每况日下,江豚的生存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巨大威胁,数量逐年锐减,现有种群数量已不到1000头。
2014年,湖南华容县、湖北监利县在集成垸长江故道共同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并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在,8头外迁的江豚生活在此,它们生活得如何?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赴湖南岳阳探访。
8只江豚已能友好群居生活
湖南华容县、湖北监利县交界的长江集成垸(何王庙)故道,俯瞰呈巨大的“U”字型,江面宽阔。
这里,曾是万里长江干流。1968年人工裁弯,奔腾江水从南“改道”而过,这段历史遗留下的河道,作为长江故道延续至今。正是这一段长约32公里的河流,成为“微笑天使”江豚的“避难所”。
2012年10月,国家农业部确定,在湖南、湖北共管的集成长江故道共同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2014年6月与11月,华容、监利两县两次共商江豚保护事宜,签订“共同支持申报保护区、共同推进保护区建设、共同管理保护区”书面协议。2015年,集成垸(何王庙)长江故道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江豚们在这里生活如何?2月26日,长江商报记者从岳阳出发至华容县,驱车80多公里,跨长江至湖北荆州监利县。车行半小时,抵达集成垸(何王庙)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核心段。湖南华容县渔政局副局长陈伟波说,这边是监利何王庙老江河,对岸是湖南华容集成乡。一行人沿江堤而行,放眼望去,宛若一副春意盎然的画卷。走近,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附近村民说,再过半月,滩涂紫云英花盛开,长江故道两岸的景色更美。
这里不同于长江:没有航运的喧嚣,没有上游的泥沙,也没有工业废水的污染。渔民和农民依水而生,宁静而悠然。
“这片3500多公顷的水域,栖息着8头从长江迁来的江豚。”陈伟波说,2015年3月26日,保护区迎来第一批客人,4头从江西鄱阳湖来的江豚在此放生,希望丰富当地江豚的基因库。时隔9个月,保护区再添新丁。2015年12月1日,4头从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的江豚,经过体检和严格的筛选,迁移至此。
“远离航运的环境,江豚一定很满意。”华容县水产局工作人员吴长林每天和江豚打交道,他说,江豚放生后的数月,它们会游动观察,再将食源丰富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场地。
“刚开始时,两批江豚各占一片水域捕食、活动。”吴长林说,第一批从鄱阳湖来的江豚进入故道后以两头为一组,分别在上、下游活动。一天后,监测到4头江豚在下游合群。随后,历次巡护与定点监测均发现4头江豚集群活动,分布在靠近下口拦网2至4公里之内的右岸水域。这表明,江豚在“新家”生活正常。而新来的4头江豚则多在何王庙一带活动。
令保护工作人员欣喜的是,据最近一个多月观察发现,两批江豚活动范围正在重叠,原先各自活动的水域出现较少,现在纷纷在核心段的钟月村码头—秦后方码头附近水域活动,多时能看到5头至6头江豚出水巡游。吴长林感慨,这对“领地”意识较强的江豚来说,意味着彼此从陌生到互相接纳,来自不同水域的8条江豚已能友好地群居生活。
长江“原住民”不敢接近人类
因为胖胖的体态,江豚被渔民唤作“江猪子”。在监利打了30年鱼的赵师傅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渔民心里,“江猪子”被尊为河神,在暴风雨前,他们会频繁跳出水面“拜风”,我们就不会出船。
吴长林笑着解释,江豚是哺乳动物,必须频繁出水呼吸。暴风雨前气压较低,江豚需要朝着风向透气。平时也是五六分钟出水换气一次。
2月28日下午,长江商报记者同巡查人员从陶寺村出发至下游拦网处来回观察。趁着行船间隙,吴长林告诉记者,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747公顷,划分为核心区域、缓冲区和试验区,目前8头江豚就生活在874公顷的一段核心区内,科学家在上、下游分别设置了防逃网。“这段时间,我们必须保证每天都能观察到江豚活动。”
下午16时,当船行至何王庙附近时,吴长林突然压低声音说:“看,江豚正在嬉水。”长江商报记者顺着他指着的方向看去,江豚将头抬出水面,又迅速入水,只留下瓦灰色的背脊。工作人员细数,估摸有3头。“江豚胆子变小,不太敢接触人类,我们观察时只能远远看着,保持安静,生怕惊扰到它们。”
但在渔民眼里,过去“江猪子”并不太怕人的。渔民张柱桂回忆,年轻时“故道”还没改道,江猪子一群一群地从这儿过路。他用兜网子在前面兜鱼,泛起的“江叉子”吸引一群江豚前来抢食。“没想到经常能看到的”江猪子“,还会有被保护的一天”。
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野生鱼类已经消失不见,比如白鳝,形似白蟒,学名鳗鲡,营养价值高,早已不见身影了。
志愿者立“生死状”守护江豚
为江豚忧心忡忡的,不仅是科学家。在岳阳,有一群民间志愿者,不惜一切代价守护着江豚。
“江豚灭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罪责!”被誉为“江豚奶爸”的徐亚平是岳阳江豚保护协会会长。2012年1月8日,他成立了中国民间首个江豚保护机构。
2月28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岳阳城区花板湖路,徐亚平的办公室摆满了保护江豚的展板。聊及江豚,徐亚平痛心不已,情绪激动。他曾经撂下狠话说,“若没有保住江豚,我将沉于洞庭湖。”
在协会尚未成立之前,他的民间水上巡逻队就开始昼夜巡逻,以劝阻非法捕鱼。徐亚平和13位志愿者立下了“生死状”,每日巡湖并做好记录。仅2012年,他们就抓获了54条电捕鱼船。
今年春节前,徐亚平精心布置,在东、西、南洞庭湖和湘江、长江、汨罗江,都有志愿者轮班值守,大家夜以继日守护江豚。2月9日正月初二,徐亚平和志愿者徐沐辉、徐州牧、彭仁满等巡视湘江岳阳段。16时20分,巡查到岳阳市屈原管理区西大堤17公里处时,发现湘江上有大批电鱼船在电鱼。
接到举报后,岳阳市渔政站工作人员驾冲锋舟,扑向事发水域。16时28分,徐亚平等4人徒步穿越泥泞的河滩,跃进到江边野草中潜伏,侦察“敌情”,给渔政干部“导航”。20分钟后,两方接上头后,同乘冲锋舟冲向“敌群”。此时,50多人正在疯狂地电鱼。“停下来,都停下来!”察觉被人发现,电鱼团伙慌忙开溜。从正月初一到初十,他们已经成功阻击电捕鱼3次,共22条电鱼船,有力打击了非法捕鱼者的嚣张气焰。协会的行动,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点赞。
“志愿者坚守令人感动,我们也来助阵。”2月17日午,北京、长沙等地志愿者李俊杰、傅天明、徐志熊等,欣然加入巡逻的队伍。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