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姓公没什么好含糊

06.04.2016  09:12

  2012年至2015年,我市分三批公布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划定全市湖泊保护范围,明确通过修建环湖路,保障市民自由直达湖泊的权利,避免湖泊变成少数人的“私家水池”。经过5年的努力,已经有9个湖泊的湖岸线先后被打通,将近170公里湖岸线完全交给广大市民。

  武汉多湖泊,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既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中的亮丽风景线。后官湖、西北湖等湖泊得以展露新颜,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是群众欢迎的好事。虽然并没有哪个住宅小区或商业会所直接声称“私有”一片湖泊,但在一道道围墙和栅栏的阻拦之下,这些湖泊实际上只能被少数人私享。还湖于民的过程并不容易,拆墙尤其面临重重障碍。还湖之难,除了涉及利益,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湖泊公共属性认识上的模糊。

  让一些小区业主感到不解的是,“临湖”是楼盘的很大卖点,自己也为此埋了单,将“买来”的湖泊使用权分享出去,他们不仅有怨言,也不愿配合,生怕大批“外人”影响了他们独享湖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湖泊和山川、江河一样,不是谁家的私藏,而是人民的公共财富,即使曾以某种形式获得了实际上的使用权,也不意味着就不可更改。历史上,皇族贵胄和豪门大院也曾圈地封山、辟为私宅,但随着公共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最终莫不服从于城市公共性的要求,彻底腾退还之于民,改建为对外开放的公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公共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得到普及。

  与赤裸裸的特权独占不同的是,如今对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侵蚀往往是以商业的形式展开,但本质依然是少数人垄断公共资源。在开发和购买的市场逻辑中,独占仿佛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而小区业主小集体的狭隘“公共”概念,也常常掩盖了更大层面的公共利益问题。事实上,我们过去在湖泊保护上存在疏忽和漏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这是一大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误的既成事实就要一直延续下去,不能动摇。一旦我们认识到了问题,就应当下定决心,及时更正错误,让湖泊回归公共水域的自然属性。湖泊姓“”,这一点认识在现代社会没什么可含糊的,打通岸线,还湖于民,也肯定会得到绝大多数市民的坚定支持。

  从武汉保护湖泊、修建绿道的成果来看,打通湖岸线之后,其实并没有出现小区业主们担忧的状况。开放的湖泊虽然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客,但未必给湖泊带来了“麻烦”和“破坏”,更未对小区形成安全问题。事实上,只要规划设计合理和维护得当,修整一新的绿道和公园甚至带来了比过去更好的体验,不仅业主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继续享受身边的湖泊,整个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大幅改善,辐射更多人群,提高区域乃至城市的休闲品质。这样的结果对所有人都有益处。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