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告别工业“小巨人” 织造物流“大网络”
新华社武汉9月1日电题: 湖北鄂州:告别工业“小巨人” 织造物流“大网络”
新华社记者叶俊东、李劲峰、黄艳
作为全省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数量最少的地级市,湖北鄂州市正在重构经济发展“新逻辑”:告别以钢铁、建材等为主的工业“小巨人”,转身织造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电商和航空物流枢纽的“大网络”,将昔日支撑重工业壮大的区位优势变换为融入全球市场的支点,勇闯重工业城市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新路。
转结构:“绿进黑退”开创市场新产业
去年底,一声巨响,鄂州曾经的地标——鄂城钢铁公司60多米高、占地500多平方米的1号炼铁高炉退出历史。眼下,鄂钢两座总容量超过160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也已熄火停产。
“我们长期以发展钢铁、建材等重工业见长、为荣,现在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重工业占据半壁江山的经济格局。”鄂州市经信委主任刘江海说,今年内淘汰炼铁产能184万吨、炼钢产能222万吨,到明年底压减水泥产能420万吨。
去产能之余,鄂州市通过财政扶持、市场引导,围绕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百家企业技改工程,促进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
过去3年内,鄂州市共实施技改项目315个,完成技改投资177.1亿元。鄂信钻石公司与韩国企业合资生产高端金刚石锯片,预计每年出口上千万美元;占地100亩的人福药用辅料基地项目6月初小批量试生产,标志着全国最大的药辅料生产基地顺利投产;建材产业更新换代,向环境友好型转产;能源产业推广生物质和光伏等清洁能源。
2013年以来,鄂州致力于“绿进黑退”。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14.6亿元,增长9.5%,占工业增加值的29.8%。
鄂州市委书记李兵说,装备制造、通信电子等顺利“接棒”,逐步取代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顶梁柱”,也避免出现结构调整中的经济增长失速风险。
转市场:电商物流织造全球“大网络”
“鄂州正全力建设‘中国孟菲斯’。”鄂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如峰说。
地处华中腹地、长江南岸,鄂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过去这是重工业壮大、产品直销中部内陆的基础,而今成为聚集电商物流产业、融入全球大市场的支撑。
从2013年起,鄂州市在葛店开发区规划18平方公里,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总部基地。
在唯品会华中运营中心,一大早开始,各类货车进出络绎不绝。配送车间内,整齐堆积的货物,将快递运至湘鄂豫赣四省。唯品会华中运营中心主管胡小茜说,这儿每天配送网上售卖的商品超过10万单。
苏宁易购、亚马逊、普洛斯等国内外电商巨头纷纷进驻。今年上半年,鄂州电商企业销售额达42.4亿元,同比增长76.1%,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7%。
更受关注的是亚洲首个航空物流枢纽,为鄂州建设“中国孟菲斯”提供了条件。中国民航局4月正式批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选址鄂州。
机场建成后,以顺丰公司为主运营航空公司,建设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航空网络,规划远期货运量每年500万吨。顺丰速运副总裁屠蔚说,货物运至国内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只需2小时,飞往世界多数城市仅一夜之隔。
借助已有的公铁水多式联运,围绕核心枢纽机场,鄂州市将建设平台物流园、生物医药园、跨境电商园,形成以货运为基础的航空物流聚集产业核心地带。“十三五”期间为此投资超过千亿元,预计形成2000亿元GDP、200亿元税收,带动20万人就业。
转要素:科技创新成就转型新动能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PET-CT,正在鄂州市梁子湖区调试和改善。去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的这一项目,可通过示踪剂观测人体新陈代谢状况,是当前临床诊断和指导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望打破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装备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
这是鄂州承接武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互动合作常态化的一例。
“短期看,初创型高新企业在GDP和税收等方面,肯定不如钢铁等重工业贡献显眼。”李兵说,但从长远看,科技创新是城市竞争的核心战略、破解难题的迫切需要、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改变过去以规模生产、牺牲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
针对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痛点,鄂州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成果转化缺资金,由政府投融资平台注资,待企业成熟后,政府资金随时退出;项目落地手续不少,鄂州实施市级职权下放,职能部门全程上门免费提供“保姆式”服务。设立6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构建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市场化各环节和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链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
目前,已有包括全数字PET-CT在内的90多个高校科研项目进驻鄂州。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的永磁伺服直驱大扭矩电机、燃煤脱硝设备清洗还原一体机、纳米二氧化钛无机材料等一批新产品,已完成研发并推向市场。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