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螃蟹大王跳进红薯地
13.08.2015 16:48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养鱼很拿手,被誉为“鲜鱼大王”;让梁子湖螃蟹爬向全国,又多了个头衔“螃蟹大王”。
去冬以来,这位声名赫赫的螃蟹大王一头扎进了红薯地。
红土地上种红薯
在红安县觅儿寺镇徐家楼村,周德顺流转土地,悄悄种起了红安苕。
为啥忽然转型?
周德顺说,他在华科EMBA班结识了10位志同道合的老板同学,有的做电商,有的做广告,各行各业,但大伙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投资农业,还想投在革命老区。
在农村摸爬滚打一辈子的周德顺,被同学推举出来挂帅。他们约定,拿出各自公司每年15%的收益,成立股份公司。
反复考察,周德顺看中了红安苕。
革命年代,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滋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支红军主力。今天,它是红薯中惟一的地标产品。
红土地上种红薯,公司取名为“根聚地”。
黑色地膜在悄悄延伸
8月初,迎着烈日,周德顺带我们参观他的红薯地。
让人好奇的是,红薯地上覆盖着一层黑色地膜,一株株红薯苗从膜上一个个小孔里钻出来。
祖祖辈辈没这样种红薯,村民不解。周德顺一笑,道出缘由——
初到村里,简直无从下手。杂草又高又壮,密密麻麻,推土机进场后,艰难地和几乎淹过机身的杂草做斗争。好不容易平整了土地,新一波杂草又继续疯长。
用除草剂?不行,“根聚地”要无污染农产品。
人工拔草?也不行,成本投入和时间都难控制。
头疼之际,周德顺突然想到,曾在江苏山东见过当地农民给小树苗铺黑色地膜。
能种树苗,就不能种红薯?
首批10多亩试验田,铺上了黑色地膜。
“黑色地膜每亩地成本只需67元,试验下来,效果不错。”周德顺说,红薯苗从地膜中露出头来,吸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杂草被黑色地膜捂着,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然存活不了。同时,他们在红薯地套种蓖麻,依靠生物驱虫。
用养鱼的方法种红薯
走进根聚地公司大院,只见满地红薯。
“正宗红安苕不是10月份上市吗?”
“这是按新方法提前种的。”
沿袭传统,红安农民一年只种一季红薯。 红薯只在高于20度的气温下才能存活、生长,6月至8月是最佳生长季节。
一年只种一季,土地、设备岂不是闲置了?
养鱼的经历闪进脑海。
往年,渔民养鱼也是一次投苗,一次捕捞;每到冬天,武汉市场上的鲜鱼就难以正常供应。他率先探索“分期投苗、分期捕捞”的方法,推广全省,破解难题。
灵感闪现,周德顺向省农科院红薯首席专家杨新笋求教。
在杨教授技术指导下,今年3月,他尝试在大棚投苗,5天一批苗,效果喜人。
“大棚能满足气温及其他生长条件;分期投苗,红薯可以一直从3月份种到12月份,土地产出大大提高。”让周德顺高兴的是,今后,武汉市民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的红安苕了。
产业园里再一次“吃螃蟹”
周德顺的梦想,不止是多种红薯。
在红薯地旁,工人们正忙着搭建厂房。
这里,将诞生中国第一条集清洗、分检、存储、装箱于一体的红薯自动化生产线。新工厂占地50亩,预计9月底投产。
“红薯鲜销利润最大,但红薯不易保存,制约了产业发展。”杨新笋分析。
国内,还没有企业破解保存难题;国外呢?周德顺四处寻宝。
飞美国,看到对方播种、收割、清洗、分拣、存储全自动化操作,周德顺大呼过瘾;他暗下决心,要在国内建一座同样先进的工厂。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转了一圈,他发现国内生产设备都是单一功能的,清洗、分拣、存储不能一体化完成。
自己画图纸,四处拜访厂家。终于,青岛一家企业愿意尝试。
几经折腾,反复修改,新生产线进展顺利。
周德顺绘声绘色描述红安苕生产新流程:田里,机器挖,人工只需捡拾;送上生产线,洗个澡;设备根据个头大小,分10个量级,自动装箱;叉车送进温度达42摄氏度的高温库,“疗养”5-7天,一些破皮的部分自动修复;最后,所有红安苕被送到低温库冷藏存储。
“高低温自动化冷库,让红薯存储有了量化标准。”杨新笋评价,周德顺带来了一场红薯种植、储运、鲜销的产业革命。
他的新梦想是做中国的“红苕大王”()
全新方式上市的红安苕,会不会身价翻番?
“每斤售价,只想比市面上的红薯贵5分钱,让老百姓都买得起。”周德顺说。
他算了一笔账:新方法种红薯,一亩销售收入2800元,除去成本800元,每亩净利润达到2000元,比当地农民自己种红薯利润高出一倍以上。
制定15个红安苕种植等规范,探索标准化;集成创新生产设备,探索机械化;分炼产品,销售给不同对象,探索市场化。
周德顺说,他正在探索一种可复制的模式,流转更多土地种红安苕,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把红安建成中国苕都,成为全国红薯集散地。”周德顺说,他的新梦想是探索中国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做中国的“红苕大王”。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13.08.2015 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