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闯通讯员石明辉
岁末将至,挂牌8个多月的湖北自贸区活力四射,正在用改革创新践行着国家使命。
政府简政放权、引资引智并举、双创如火如荼……湖北自贸区除了学习借鉴上海、广东等前两批自贸区先进经验外,还根据自身定位和实际,大胆试、大胆闯,在放管服改革、负面清单、高端产业聚集等方面频出新招,给市场“让”出了更大空间。
目前,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70项试验任务已启动160项,实施落实率走在第三批7个自贸区前列;截至10月底,自贸区内新设企业6887家,以全省0.06%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省40%的合同外资,完成了29.6%的进出口贸易。
打造开放新高地,湖北自贸区改革试验初见成效。
高位推进补开放短板 170项改革任务已启动160项
4月1日,湖北自贸区挂牌。
为落实好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多次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以及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精神,统筹谋划湖北自贸试验区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北自贸区,是湖北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要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省委书记蒋超良在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调研时强调。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强调,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高水平、高标准自贸园区,当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
不靠边、不沿海,开放一直是湖北的短板之一,自贸区建设无疑是湖北打造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
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湖北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自贸区建设是全省改革开放的中心工作,列入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重大改革项目,湖北自贸区建设要走在第三批自贸区的前列。
省领导多次赴武汉、宜昌、襄阳三大自贸片区调研,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三大自贸片区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
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下,湖北自贸区170项改革任务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26个省级职能部门和三大片区出台了103个政策文件支持自贸区建设。目前,改革进展顺利,170项改革任务已启动160项,启动率94%,其中已完成32项。
对标国际营造一流市场环境 10项湖北经验有望全国推广
自贸区建设关键靠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湖北借鉴外省自贸区经验,不断提升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水平,营造一流的市场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相关职能部门向自贸片区下放了6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武汉自贸片区推出378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企业设立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至1个至2个工作日;
宜昌片区做到权力运行清单之外无审批,在全省率先落地“27证合一”;襄阳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实施工业项目“零审批”。
“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位于武汉自贸片区的人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改革的受益者,该公司董事长王学海每次到欧美,都要向客商推介武汉自贸片区,希望他们来光谷投资。
降低、放宽投资门槛,让资本想投、能投、愿投。湖北自贸区挂牌当天,省政府出台“吸引外资21条”,进一步减少湖北自贸区外资准入限制,放宽服务业、制造业准入限制。
为推进贸易便利化,武汉海关出台“先出区、后报关”“减免税手续汇总办理”等28项创新举措,并在武汉片区东湖综保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开展“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现“一口登入、一站办结”,自贸区检验检疫流程时间减少三分之一。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8个多月来,湖北自贸区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现已向商务部报送了第一批拟在全国复制推广的10项湖北改革经验。
吸引全球人才来湖北创业 三大片区产业特色鲜明
11月18日,小米科技第二总部落户武汉自贸片区。该公司董事长、武汉大学校友雷军表示,未来几年将投资230亿元,利用武汉人才优势,打造小米生态产业链。“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这是中央对湖北自贸区的定位。湖北自贸区利用湖北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主打科技、人才牌,形成了三大片区产业特色鲜明的格局。
为激发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创业热情,湖北自贸区率先试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允许研发团队与本单位联合申报专利共同权利人,允许高校、科研机构正职领导获得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激励,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在特定情况下可在外单位兼职从事科研活动并获取报酬。
武汉片区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先后出台了“黄金十条”、“青桐计划”、瞪羚企业等八大政策,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海归经济,试点投贷联动,完善知识产权抵押政策(对企业贴息50%、对银行最高补偿风险80%),对瞪羚企业、准独角兽给予资金扶持,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
小米来了,武汉联想基地来了,华星光电柔性面板线项目和第六代LTPS(低温多晶硅)面板生产线分别开工、量产……目前,武汉片区引进投资项目50余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其中,武汉片区东部左岭大道全长10.7公里,吸引逾4000亿元产业投资,正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黄金大道”。
宜昌片区突出绿色发展,搭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产业联盟等合作平台,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打造三峡国际水陆港(三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两大平台”,开通宜昌至莫斯科、汉堡等城市的中欧班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依托襄阳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生产基地的资源优势,襄阳片区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动力电池、核心材料、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十九大报告为湖北自贸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自贸区的建设者们正对标国内一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