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北经济十件大事 直面新常态咬定竞进不放松

25.12.2014  17:43
2014年,我们走过不平凡。

  纵观全球,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兴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打量国内,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旧矛盾与新问题交织。

  直面新常态,湖北咬定竞进不放松。

  东风入股标致雪铁龙集团,武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碳排放权交易额交易量全国第一,粮食“十一连增”……

  回眸湖北经济十件大事,一年的精彩瞬间,徐徐铺开。

  这一年,改革迈向“深水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首张“先照后证”执照颁发;国家出台促进长江经济带实施意见,区域通关一体化率先破局;省主要领导率队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多个领域先行先试。

  这一年,开放打开新格局。东风入股PSA,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中铁大桥局中标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合同额创中国企业国际桥梁项目之最;吉奥进军丹麦、瑞典,欧洲首现湖北地信企业身影。

  这一年,经济夯实“大底盘”。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沪汉蓉客运专线全线通动车;武汉再添莫斯科、旧金山等6条国际直达航线,国际及地区直达航线达31条。

  这一年,区域发展更均衡。武汉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大关,宜都跻身全国县域百强,全省发展战略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转换,实现了从“谋一域”到“谋全局”的突破。

  竞进提质,升级增效;跨越发展,时不我待。

  2014,我们弱数字、强作为。投资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20个重大专项、480个重点项目,重点投向产业发展、资源保障、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民生工程。促进经济增长“黄金十六条”,拉动经济稳步跑。

  2014,我们创新驱动、勇攀高峰。从低附加值到占据市场制高点,从单纯制造到智慧创造,我省将心思花在“”字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5.5个百分点。

  2014,我们尊重市场,向市场学习。上好“市场大学”,全省上下争做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市场主体全年将突破400万户,民间投资占比将达七成。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任重道远。

  走过2014,迎来2015。

  湖北正处于扬帆奋进、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肩负“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重任,始终保持竞进姿态,我们将拥抱更加奋发有为的2015。

   01.东风入股标致雪铁龙成第一大股东

  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3月26日,东风和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在巴黎签订《关于增资入股的总协议》,东风公司向PSA定向增发股份投资8亿欧元,占股14%,成为与法国政府、标致家族并列的第一大股东。

  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历史时刻。中国国有车企首次入股国际汽车集团,东风与PSA结成全球战略联盟。随后,神龙汽车战略西进,百万启航,第四工厂开工建设;东风、PSA、神龙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开发的首款自主品牌车型东风风神L60年底下线;PSA在中国进口整车业务全部纳入神龙公司管理;东风与PSA合资组建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国际有限公司,负责标致雪铁龙和部分东风品牌乘用车在东盟的销售服务业务,并纳入神龙汽车公司一体化管理。

  【延伸阅读】

  今年海外投资新增13.5亿美元

  在中塔两国元首见证下,9月13日,华新水泥与塔吉克斯坦政府签署投资协议,决定追加投资2.5亿美元,在塔建设和运营第二条和第三条水泥生产线项目。此前,华新亚湾水泥公司已经投产,并迅速成为塔国水泥第一品牌。

  卓尔集团投资2.4亿元收购美国企业,进军航空器及零配件设计产业;人福医药投资2.4亿美元在香港成立子公司,加速海外并购步伐;擎动投资公司在爱尔兰投资9500万美元,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我省海外投资迅速升温。

  今年11月,50多位企业家参加第二届“走进美洲”活动,抢抓新兴市场商机。

  目前,我省企业已在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超过400家。今年元月至11月,我省在境外新增、扩资项目11个,总投资额超过13.5亿美元。“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培养打造10家规模和实力较大的跨国经营公司。

   02.长江经济带通关“十二关如一关

  12月1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长江沿线12个海关执行“一个标准、一套程序、一个声音”,九省二市的外贸企业均可自由选择申报、纳税、放行地点,告别了以往在属地和港口之间奔波带来的不便,在家门口“遥控”异地口岸,实现跨关区放行。

  当日8时30分,中外运湖北有限公司报关经理倪波,在武汉海关报关大厅填好报关信息,不到1分钟,上海吴淞海关接到指令快速放行。此票货物也因此成为我省在通关一体化模式下的“第一票”。

  武汉海关数据显示,12月1日至16日,武汉海关共受理通关一体化报关单15040份,占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报关单总量的1.84%,报关单量居中部首位。

  【延伸阅读】

  长江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了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9月22日,长三角打响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第一枪”,长三角地区五大海关(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合肥)通关一体化启动后进展顺利,各地通关成本大大降低。

  改革创新,荆楚儿女不甘人后。9月28日,武汉海启动湖北口岸“全省通”试点,全省8000余家外贸企业提前“吃螃蟹”,为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我省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12月1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破局,打通了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使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惠及长江沿线。

  目前,除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广东地区两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已全面实施,全国80%的外贸货物适用一体化通关。

   03.实施“先照后证”登记制度

  9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将107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

  与此同时,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宜昌市、襄阳市开展深化“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允许试点地区进一步减少“先证后照”项目的改革方案,由当地市政府发文实施。

  省工商局介绍,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已启动,及时公开企业信用信息,还将建立重大失信行为企业和负责人异常名录以及“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在经营、投融资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延伸阅读】

  市场主体突破400万大关

  截至12月20日,全省市场主体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01.4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346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19.8%和26.8%,再创历史新高。

  降低门槛,放活政策,今年3月1日启动的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行业来看,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数据显示,新登记企业户数前五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占全部新登记企业户数的 36.2%、15.1%、8.1%、7.3%和6.8%。

   04.学习上海自贸区公布两批改革事项

  7月31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第一批先行先试创新事项。

  12月23日,省政府公布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第二批创新事项。

  第一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制定负面清单、创新管理方式等内容,东湖高新区、襄阳市、宜昌市率先探索。

  第二批改革创新事项涉及行政审批、注册登记、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其中,东湖高新区2015年启动60项工作事项,重点推进21项具体工作;宜昌市推出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等16项改革措施;武汉海关公布了集中纳税等多项改革举措。

  【延伸阅读】

  解放思想开创发展新格局

  第一批改革试点推进成效明显。

  以东湖高新区为例,42项工作事项基本完成,颁布了内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四证联办、一章审批”;建设创新创业特区,出台光谷创业“黄金十条”。

  改革正在我省多个领域铺开。

  从学习上海自贸区到探索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从行政审批减少到流程透明化,从降低门槛到改革工商商事登记制度;从首试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省级部门首次集中公开决算……

  削自己的权,去部门的利。改革试点,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发展开创新格局。

   05.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关

  截至11月底,我省已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10.6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至此,我省“十二五”已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090亿元,占规划目标101%,提前13个月完成3059亿元的规划目标任务。

  今年我省建成高速公路773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5106公里,成为全国第8个“突破5000公里”的省份。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0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百万级集装箱港口。以武汉为中心的“”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省会武汉进入高铁、城铁、地铁的“三铁时代”。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主体工程已“冲出地平线”,2016年将建成全国唯一集航空、地铁、城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立体换乘枢纽。

  【延伸阅读】

  大交通托起“祖国立交桥

  借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机遇,我省交通投资取得历史突破,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服务和保障作用。数据显示,今年我省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138亿元,刷新历史纪录。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水运发展专项资金,全省建立起18个市县级交通融资平台,各种方式配套资金超过50亿元。部分市县捆绑一般预算收入、扶贫等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建设。此外,在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137亿元中,积极争取到40亿元用于交通建设投资。

  大投资带动大建设,大交通托起“祖国立交桥”。省交通厅指出,相比“十一五”,我省交通将在“十二五”末实现六个“翻番”: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翻番,内河航运投资规模翻番,综合运输枢纽及交通物流工程建设投资规模翻番,一级公路里程翻番,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翻番,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翻番。

   06.粮食产量喜迎“十一连增

  经国家统计核定,2014年我省粮食总产达516.83亿斤,比上年增长3.31%,增产幅度居全国第五,总产增量居全国第四,喜迎“十一连增”。

  双季稻总产112.32亿斤,增长7.37%,对全年粮食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平均单产1237.2斤,稳居全国第一。全年粮食生产表现为夏粮稳、双季稻增、中稻单产高、秋杂粮种植面积增的格局。“减棉扩玉”成为全年粮食增产新特点。今年我省大幅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改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并扩大小麦、马铃薯种植,有效防范了干旱灾害影响。玉米总产58.73亿斤,增产8.46%,对全年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27.63%。

  【延伸阅读】

  农业现代化迈开遒劲步伐

  “十一连增”,彰显湖北农业现代化的遒劲步伐,是省委、省政府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责任和担当。

  政策、科技多管齐下,全省47个粮食主产县,优质稻、优质小麦板块争相示范引领。一批“吨半粮乡”、“吨粮县”发力,粮食生产底盘越筑越牢。

  前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269.95亿元,同比增长12.2%,居全国第五位。福娃集团、洪森粮油、国宝桥米、春晖集团……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荆楚大地成长壮大,引领湖北优质农产品闯市场、出省门、跨国门,农业部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9.1%。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跃升。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遍地开花,粮油转化、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种养业结合等农业再循环利用产业链不断拉伸,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场和示范县相继崛起。

   07.外贸逆势奋进突破400亿美元

  我省今年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42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将达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速高出全国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进口首次突破160亿美元,进出口结构更加平衡。

  17个市州(林区)外贸出口全部增长,其中4个市州增幅超过20%,形成了随州香菇、汉川童车等多个出口产业集群。我省对亚洲、欧洲、非洲市场增幅均超过15%以上。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我省对中亚地区出口增幅达13%,对港澳等自贸区市场出口增幅达17%。

  【延伸阅读】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湖北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今年前11个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70个,同比增长5.47%。合同外资金额5318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445亿元,同比增长17.5%。外商投资项目中,有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省投资过亿美元,分别是中国香港、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中国台湾和荷兰。

  截至11月底,我省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59个,数量居中部第一。其中今年新引进境外500强9个,分别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团、英国联合博资公司、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法国安盛、忠利保险、金巴斯集团、大众汽车、三星电子和保诚集团。

  元月至11月,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125.9万吨;国际集装箱运量34.6万标箱,同比增长11.8%;航空口岸出入境128万人次,同比增长26.2%。三项指标均位列中部第一。武汉开通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线达31条,黄石棋盘洲物流保税中心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阳逻港成为我国粮食和水果进口指定口岸。

   08.武汉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继去年GDP突破9000亿元、重返全国城市经济十强后,武汉市今年的GDP总量将突破万亿元,成为中部首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武汉上半年GDP达4560.79亿元,同比增长9.6%。GDP增速排名由同类城市中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第11位上升到第2位。

  武汉市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产业升级。东本二厂、神龙三厂、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持续释放产能。武汉在GDP即将过万亿之时,勾画出工业“万亿倍增”路线图,力争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2019年达到3万亿。

  【延伸阅读】

  形成“多点支撑”新格局

  去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宜昌、襄阳突破2500亿元,加上县域经济持续发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已由“重点突破”转为“多点支撑、协调共进”。

  2006年,宜都市首次提出“向全国百强县市迈进”的目标。8年来,宜都竞进作为,始终如一,将突围的关键放在提升壮大经济总量上,以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今年,继大冶后,宜都成为全省第二个跻身全国百强的县市。随后,枝江、仙桃、当阳等地争先恐后,也向全国百强发起冲刺。“提升武汉、襄阳、宜昌三大中心城市能级,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和湖北整体崛起。”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认为,还应从“长江全流域”视角,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沿长江、汉江两大复合型支撑带。

   09.碳排放权交易额领跑全国

  湖北碳市场从今年4月2日启动以来,交易量、交易额均已跃升至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六大碳交易试点的“后起之秀”。

  今年,我省共有电力、钢铁、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这些企业共减排二氧化碳61万吨,通过在碳市场出售剩余碳排放配额获取近600万元收益。

  截至目前,湖北碳排放配额交易总量达621万吨,占全国累计总额的47%;交易总额1.5亿元,占全国的30%;累计日均成交量为3.8万吨,占全国的56%。

  在碳金融创新方面,我省也已率先取得多项突破,已有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目前正积极争取碳期货试点。

  【延伸阅读】

  “两只手”合力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碳市场,资金流向控排企业,激励减排效果显现。

  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五小”企业,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加快机动车油品升级,加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节能减排,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共同发力。

  出实招、下狠招、谋新招,节能减排动真格。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地区,我省明确提出暂停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查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今年9月,省环保厅首次对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中问题突出的8个县(市、区)实施环评限批预警。

  按照《湖北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实施方案》,2015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

   10.80万吨乙烯达产带动千亿产业集群

  12月中旬,武汉乙烯年产量达到80万吨,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被列为我省及武汉市的“一号工程”,是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项目,其三部核心装置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这也是目前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乙烯项目,将为下游产业链条提供丰富的低成本原料,带动武汉化工园区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促进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重大项目助力荆楚腾飞

  重大项目,夯实荆楚发展根基。

  今年前10月,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00多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6%,项目开工率91%。我省策划实施20个重大专项679个项目,涉及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

  在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我省全力优化项目结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项目,成为拉动有效投资的中坚力量。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15万辆乘用车、北车集团武汉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中红宏基伟业机电产业园等59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95%。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我省一批重大利益诉求得到国家重视。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我省将重点建设“三大三带”。“三大”为综合立体大交通、对外开放大通关、跨区域合作大平台;“三带”为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将陆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