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成果转化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移动测量车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主题,它必须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才能显露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每一次飞跃发展的背后,是经济的腾飞,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更体现了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给国家、社会注入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我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了长足发展。2019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省委科技工作部署的落实之年。立足新起点,省科技厅围绕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成果转化这个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移动测量的开创 永不停歇的创新
2019年10月1日上午11时许,信息作战第四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方阵中有一排军用越野车辆,外挂各种神秘的传感器,威猛而科幻的外形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就是由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测绘神器”——移动测量系统(MMS)。
所谓“兵马未动,测绘先行”,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传统主要依靠人工的落后测绘方式,已无法满足部队需要。在信息作战部队方阵中出现的“测绘神器”系由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它是我国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两院院士李德仁带领团队研发的自主可控的产品。
你在下班途中,可以远程遥控启动家里的电器;借助无人驾驶汽车,盲人也可以开着汽车逛街……这样的生活图景,正是李德仁为测绘技术研究勾画出的一种未来福利想象。今天,即便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也要用李德仁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在李德仁看来,科学研究既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要造福老百姓生活。李德仁团队率先提出的3S(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就是如此。3S集成不仅突破了传感器位置姿态自动测定的关键技术,将我国应急测绘主要技术指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今天,借助李德仁团队研制开发的青藏铁路“移动道路测量系统”,铁路管理人员只需通过“三维立体地图”,点击鼠标,就能监管千里之外的沿路设施,显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和高差。
立得空间是世界移动测量技术的领先公司,在立得公司成立的早期,移动测量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例如惯性导航等技术受到国外对中国封锁,李德仁及团队必须自力更生,从概念、理论、技术到产品完成全方位的原始创新。在经过10多年刻苦钻研,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攻克了这一“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将这一先进的技术产品成功应用到国防领域,极大提高了我军的测绘保障能力。
基于3S集成技术的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S集成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由立得公司独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产品。目前基于3S集成技术的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广泛应用于国防、应急保障、交通、城市管理、测绘、旅游及信息服务等行业。随着人工智能、5G和无人驾驶的发展,其市场需求呈蓬勃发展之势,行业成长性迅猛,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十四五期间智能移动测量系统总需求量达到3700多套。
政产学研合作 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高速路”
近日,省科技厅公示2018年度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入选名单,武汉工程大学徐慢教授领衔的碳化硅膜产业化科研团队入选。徐慢说:“我们建设的年产各型陶瓷膜产品2万平方米的生产线已达产,二期将继续建设一条4万平方米/年的生产线,力争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化硅陶瓷膜研发和生产基地。”
碳化硅陶瓷膜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陶瓷膜材料。在废水处理与回用、空气净化、酒液及饮料过滤等方面,具有独特、高效的功能。但是,碳化硅陶瓷膜的制备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国内所用碳化硅质膜材基本依赖进口,且价格高昂。
“人家做成了产品,我们为什么要让技术躺在实验室睡大觉?”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徐慢的科研团队攻破多项技术难题、但此前大家只是将这些成果用来写写论文、申报课题,或是应对职称评审,对成果转化考虑较少。但在2017年,该团队研发的8项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及专利,作价2128万元技术入股,与昌达资产组建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将专利评估所得收益2128万元的90%奖励给研发团队。
一项技术卖出2000余万元,这让徐慢及他的团队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价值。徐慢说,近年来湖北省出台的科技成果相关政策,为科研人员松了绑,让他们享受到更多实惠,成果转化有了积极性。
投20亿元,设立先进材料产业转化基金。这是今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吴开明教授团队和材谷金带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签约,也是目前为止,武汉科技大学成果转化最大的一笔。
“教授,做好教学和科研是本分,卖专利、办公司那是不务正业。”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的吴开明,早就有科研成果转化的想法,但是不敢干。抱有他这样想法的,在教授圈里很普遍。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湖北省“科技十条”“新九条”相继出台,给教授们吃了“定心丸”,吴开明动心了。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有市场的科技成果,不愁找不到好‘婆家’。”吴开明充满信心地说:“校地、校企密切合作,未来我们打造出百亿、千亿产业不再是梦想。”这两年,武汉科技大学教授们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技术转让合同数大幅增加,2018年比两年前翻了两倍,达到330多项。在今年的武汉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场签约会上,该校100多位教授参加,转化科技成果49项,总金额65.36亿元,同时还向企业推介了120项成熟度较高、市场预期好的科技成果。
多措并举促转化 助力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湖北成果转化效率质量同步提升,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社会资本参与度不断提高。三年来转化科技成果4012项,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37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二。立足新起点,省科技厅将围绕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成果转化这个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加快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提升成果转化市场服务能力。以湖北技术交易所为依托单位,支持其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作为支持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四方平台”,将公益服务与市场经营相结合,集聚创新要素和服务资源,提升湖北技术交易市场功能与服务。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重点服务机构入驻科惠网或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体系。积极组织高校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主体,定期开展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和项目路演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通和融合。
强化市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职能,促进科技成果省内落地转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服务机制。各市州科技围绕当地产业发展,与相关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联动,成立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深入企业收集技术需求,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双向互动、精准对接”,全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支持各类园区、企业、研发机构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复制推广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成果转化经验,探索本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改革,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氛围。
继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全链条。充分发挥科惠网的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为契机,将科惠网打造成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开展科技服务模式研究和产业应用,完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和优质机构引入机制和政策,整合各类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信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研究制定《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方案》,支持各类园区、企业、研发机构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创新基金,探索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模式。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继续组织实施“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专项行动”,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动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等各类服务机构竞相发展。鼓励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考核与激励机制。依托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创办“湖北技术转移学院”,加强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机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快落地。积极推进我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相关政策,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各地市科技、知识产权、财政、税收等政策协同,确保企业在我省各地区享受无差异化优惠政策,保证共同营造成果转化良好氛围。建立持续稳定的科技服务业支持机制,完善高端人才和优质机构引入机制和政策。大力开展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对接活动。联合全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科惠行动”,促进技术、专家和企业精准对接,畅通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所及企业产业化技术需求的供需渠道。加快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周、创新挑战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责任编辑:胡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