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旅游局(委):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6〕38号)精神,推进我省旅游商品开发创新,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我省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省旅游委决定举办“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打造“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品牌为目标,按照突出湖北地域文化特色、景区独有风格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进一步调动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设计、开发旅游商品的积极性,提高我省旅游商品设计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促进我省旅游商品制造业和旅游购物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
二、参赛组织
主办单位: 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单位: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承办单位:湖北省文旅众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创光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时间安排:
2016年6月-10月
四、参赛对象
本届大赛在评选过程中将创意设计划分为实物类、概念类两大类。实物、概念两大类将分类别独立进行选拔。实物类为已上市的原创作品,分为两小类:工艺品日用品类、农产品土特产类。概念类作品针对原创的、尚未投入市场的商品设计方案。
参赛作品以湖北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为载体,围绕当地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元素开发形成的商品,凸显我省旅游地域特色。
其中的湖北元素可体现但不限于如下元素:
炎帝神农文化元素:随州炎帝故里,神农架传说等;
楚国元素:青铜、髹漆、楚辞、楚乐等;
丝织元素:汉绣,帛绢;
三国元素: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襄阳隆中等三国故事;
宗教元素:武当山道教文化、黄梅五祖寺佛教文化等;
湖北知名旅游地标元素: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三峡大坝、长江三峡等;
水元素:长江、汉江、清江、千湖之省、东湖等;
红色旅游元素:中山舰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红安等地红色旅游景点;
少数民族元素:土家族、苗族元素等。
美丽乡村元素。
参赛作品需选择其中一种类别进行报名,参赛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充分体现独特性、首创性、领先性、吸引性、能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所有参赛作品须无知识产权方面争议,不得违反中华人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五、参赛报名
参赛单位需在9月30日前将推荐参赛作品名称、规格大小及作品简介电子版形式报送大赛组委会(报名表附后),实物同期送达。
概念类作品需提供参赛作品不同方位的设计图6张,包括正面、侧面、俯视效果图和3D立体效果图,设计稿标准为打印纸A3尺寸,jpg格式,分辨率300dpi,并附上作品相关文字说明。
六、组织办法
1、组织征集:各市州、直管市和林区旅游局(委)组织开展本地参赛作品的征集和评选活动,并将推荐作品统一报送省旅游委。概念类作品参赛者分为个人报名和团体报名,高校、大型设计工作室及个人可直接报名。
2、组织评选:10月初省旅游委将组织由全省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大赛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评选。
3、奖项设立:
实物类:在工艺品日用品类、农产品土特产类中分别评选出金奖3名,银奖5名,铜奖7名。
概念设计类:评选出最佳设计奖5名,优秀设计奖10名
同时设立最佳组织奖3名,优秀组织奖8名。省旅游委将对获奖商品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成果转化:
1、大赛组委会将大赛后在凤凰筹平台上开设湖北旅游商品的众筹专页,宣传展示本次大赛获奖创意设计的个人及团队资料、设计作品等,并进行产品的众筹。与生产厂商对接成功的创意设计方案,可先小规模生产样品,采取奖励众筹方式,在众筹平台上观察市场反应,对接社会资本,再大规模生产投放市场,帮助商品以低风险更新换代,降低商家自主研发成本和周期,推动成果市场化。
2、省旅游委将对获奖实物类旅游商品进行宣传展示,楚天都市报创光谷读本、楚天下杂志将做获奖作品的详细报道。
3、获奖作品优先推荐参加2017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
八、有关要求
1、各地旅游局(委)要重视此次旅游商品大赛工作,认真组织和扎实开展本地旅游商品评选工作,努力推进旅游商品业发展。
2、各地旅游局(委)要把握工作进度,务必在9月底将参赛作品统一报省旅游局,每类参赛作品原则上不得超过20件(套)。
3、省旅游委将加大投入对获奖商品进行成果运用,各地旅游局(委)和参赛单位要积极予以配合。
九、联系方式
省旅游委规划财务处
联系人:朱卫锋 电话:027-87124684(可传真)
湖北省文旅众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联系人:袁喆 电话:027-87816779
附件:
1、“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报名表(实物类)
2、“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报名表(概念类)
3、“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参赛商品汇总表
湖北省旅游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6月16日
附件 | |
1. 附件.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