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船舶工业加快驶向“智造”高地
12月5日,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2019年度工作会上,来自全国的院士专家为我省船舶领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参会的既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国首艘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陈映秋等船舶领域的院士专家,还有武汉大学刘经南、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等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院士。
船舶智能化是必由之路
智能船舶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技术,是未来船舶发展的重要方向。
开展智能船舶技术研究是中国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抢占船舶技术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在会上描述了未来水路交通场景,未来船舶动力系统的能源将多样化、低碳化、电气化。
近日,第20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上,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在展会上发布了300客位电动船“君旅”号和500千瓦级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新能源产品。
严新平说,随着氢产业的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成本的降低、能量密度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氢能是未来船舶最具前景的能源形式,适合于内河及近海运输。
随着船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还将逐步实现货运船舶少人化,而且人为导致的水路交通事故将极大降低,机器人救援将成为现实。“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如深海采矿和救灾、海况复杂情况下的水上事故救援等,机器人将成为重要手段。”严新平说。
此外,无人机、无人船、水下航行器等无人系统可避免现场作业人员伤亡危险,将人从危险的救捞任务中解放出来,提高救捞的安全性。
智造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改变,对船企的更新升级改造提出了新要求。”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滢表示,从设计到施工现场流程的改变,再到打通从设计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链,要想实现智能制造,船企从发展理念到具体方法都要进行根本性转变。
今年初,由武船集团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共同打造的全国首条智能管加车间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武船集团船舶管件生产正式进入智能制造模式。
该生产线是厂所协作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实践和重要示范,提升了武船集团船舶智能制造水平和能力,打造武船集团智能制造示范效应,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办工程师王方介绍,该公司历时五年研制的内河船舶能源消耗及运行工况实时监测系统已试运行两年,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船舶营运效益管理系统,已列入2020年工信部的智能船舶研究示范船舶应用项目。
“燃油消耗是航运业的主要运营成本,船舶保障安全航行、节能降耗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船舶航行提供经济航速指导,可为船公司精细化营运船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我省有船舶研究所7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6所、船舶专业院士7名、船舶设计大师11名,均位居全国之首。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湖北有1000多项国家专利。“湖北造”海洋油田固井设备占国内九成以上市场。(许旷 杨德义)
责任编辑:刘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