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冬春农建特点鲜明成效显著
(厅农水处)去冬以来,湖北省落实兴水惠民决策部署,按照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度更快、工程质量更好、综合效益更高、发展活力更强的要求,调整思路适应水利建设新形势、新常态。全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福祉民生为目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力推进,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点鲜明,成效显著,进一步提升了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管理服务能力,为保障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心组织,形式丰富
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大工作部署力度,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任振鹤等多次在水利建设工作上做出批示,鸿忠书记批示:抓好当前水利建设黄金期,组织大会战,确保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国生省长批示:要针对几个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进度规定的任务。当前湖北省治水工作步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湖北省始终把水利摆在为政之要、民生之本、兴鄂之基的突出位置来抓,深化水利改革,坚持依法治水,加快推进平安水利、民生水利、和谐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全力提升防汛抗灾能力、灌溉供水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和水生态保护能力,为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好形势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情。省政府于去年11月19日在黄冈市蕲春县召开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全省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坚持行政首长总负责、相关部门齐配合,围绕全局谋方案、突出重点抓落实,组织形式更加丰富。近期,湖北省连续召开全省水利局长会议、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会和督办会,对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加措施。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孝感市、随州市咸宁市、黄石市等地采取多种形式研究部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鄂州市、恩施州、仙桃市、天门市等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带头参与,人大、政协调研督办、配合推动;襄阳市、十堰市、荆门市“领导靠前指挥、财政杠杆撬动、争先创优激励”;荆州市、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政府主导、统一治水、分区作战、分级负担、人机结合”等,组织形式丰富,特色鲜明、效果良好。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按照规划引领、抓大补小、查漏补缺、配套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既重点突出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荆江大堤综合治理等重大水源工程和重点防洪工程建设,还着力围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灌排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抓配套。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紧盯“三年通水、五年建成”目标任务,围绕“质量、安全、生态、进度”四大中心任务,加快完成年度建设投资任务,不断刷新“鄂北工程速度”。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以创国家水利工程优质奖为目标,确保当年计划当年完成。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以再加力度、再添措施,力争尽早开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灌排工程建设以优化方案、精准施策,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加快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配套改造,以农田水利项目县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襄阳市、随州市针对连续五年干旱的严峻形势,突出受旱重灾区、示范园区、村镇结合区等“三大区”建设,启动易旱地区三年行动计划。荆州市针对平原湖区特殊地质状况,开展万里渠道疏挖工程,按照“一县一流域、一镇一片区、一村一条渠、一组一条沟”的总体要求,每年疏挖5000公里,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市斗、农渠道全部疏挖一遍。孝感市各地立足市情、县情,按照小型大规模的建设思路,科学制定水利建设方案,积极打造样板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水利建设有序开展。应城市坚持一个乡镇办一个样板的思路,涌现出杨河、杨岭、汤池塘堰建设,郎君、四里棚泵站改造,义和、南垸深沟大渠清淤等水利建设明星示范乡镇。孝南区突出抓好水毁修复等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全力抓好东山头大塌方整险加固,确保工业园区防洪安全。汉川市重点抓好深沟大渠疏洗,杨林沟、城隍、韩集等乡镇建设力度大,解决了防汛抗旱排灌问题。云梦县伍洛、吴铺、沙河等乡镇以田间工程配套为重点,重建泵站19座,衬砌渠道88条,新建改造渠系配套建筑物1386处,力度空前。安陆市灾后反思,接官、陈店等旱包子乡镇,大搞水源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悟县全力推进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新建的三塔寺工程顺利推进,各乡镇掀起了塘坝建设热潮。孝昌县突出抓好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王店、花西、白沙等乡镇大搞塘堰扩挖、泵站新建和渠道清淤,成绩斐然。
精准施策,多元投入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共建的原则,创新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省政府切实把水利投资作为重点领域应保必保,通过向上多争一点、省级多筹一点、地方多投一点,力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有较大增长。今年,省级在保持水利投入增幅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荆门市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形并一手、就是好抓手,全市完成水利投资1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0亿元,占年度水利投入的83%。荆州市落实水利建设综合投资计划27.89亿元,创历史新高。公安县近五年每年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3000万元左右用于中央、省水利项目配套和县级补助性水利工程建设。监利县投入1000万元、江陵县连续2年每年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孝感安陆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和水利建设,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列入2016年的政府“十大实事”之一。大悟县新城镇统筹整合各类资金3000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孝南区东山头办事处加大投入,自筹资金2000万元用于东山头农田整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合聚集作用。襄州区整合涉农资金3亿元集中连片打造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渠网、路网并行,林网、电网配套的总体格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宜都市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导受益群众和民间资本投入1.2亿元,起到了“聚沙成塔”的良好效果。第三方面,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杠杆作用。孝昌县已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对工程产权明晰、管护主体明确、管护效益明显的小型水利设施进行“以奖代补”。洪湖市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土地出让金等渠道,市、乡两级落实奖补资金1500万元,对乡镇联村受益的骨干渠道疏挖工程进行奖补。上述措施,起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小投入带来大建设的良好效果。第四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孝昌县通过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多种方式,聚集民间资本1200多万元,兴建塘堰、泵站、饮水等小农水工程232处,有效鼓励和引导了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水利建设市场。潜江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财政以奖代补、农民筹资筹劳、项目整合、“林水结合”、企业出资、社会捐助、部门支持等形式筹集资金。市、镇两级水利建设政府性资金及市办工程每方土3元补助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家门口”水利项目由群众代表提、资金来源由群众代表议、资金使用由群众代表审、工程质量由群众代表督。市财政、群众投工投劳及社会资金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稳中有增,仅2016年市财政累计投入8000万元,群众自筹2500万元、社会各界筹资1.3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比增长25%。
建管结合,程序规范
严格履行建设管理程序,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积极推进项目申报制、竞争立项和公示制;受益主体承建或自建的小微型工程加强规划指导、统一建设标准,有效保证了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范化。为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坚持政府、行业、社会三方监督相结合,省、市、县三级监管相结合,重点督办和面上检查相结合,常规督办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省政府进一步建立和落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把考评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行政效能的重要依据。省水利厅协同有关部门,已开展多次质量“飞检”、项目稽察和专项检查,各市、县也不定期开展突击性、抽查式的检查督办,为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发挥了良好作用。潜江市、仙桃市建管并重,落实了维修养护,推行了河(湖)长制。采取了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管理、市场托管养护模式、内部管养分离模式、“四制”管理模式等四种模式,实现了“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有可行的服务举措,有人民满意的实际效果”等“五有”目标。
深化改革,彰显活力
湖北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改革紧密结合,狠抓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现场会精神,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试点的成功经验,把“先建机制、再建工程”贯穿农田水利建设始终,改革农田水利组织发动、投入保障、建设管理、运行管护体制,确保工程发挥长效益。2016年度湖北省按照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制定了农田水利改革详细实施方案,推广登记造册、分类定性、明确权属、核发证书、整理归档、建立机制“六步工作法”。初步形成了自建自管、受益户共管、参与式管理、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管理和政府以钱养事等六种较为成熟的建后管护模式。即以荆门市为代表的塘堰自建自管模式、以宜都为代表的山丘地区受益户共管模式、以东风渠大型罐区为代表的大中型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式管护模式、以恩施州和咸宁市为代表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专业化管护模式、以襄阳市为代表的缺水地区井灌区市场化管理模式、以枝江市为代表的政府出资“以钱养事”模式。这几种建后管护模式在全省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不仅使湖北省大多数小农水工程有了适合自己的“保姆”“管家”“护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轨道,而且有力推动了全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机制改革的全面开展。今年湖北省再次落实了省级财政3.5亿元管护资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中央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以及和管护机制改革,其中明确要求安排不少于2800万元用于全省水利站能力建设,有效改善了水利站的服务能力装备,带动了全省农田水利改革工作蓬勃开展。目前,湖北省明晰小农水工程产权100万余处,核发权属证书近120万份,60%左右的原有工程和70%的新建工程落实了管护机制。全省17个市(州)有水利管理站建设任务的100个县(市、区)全部批准了水利管理站机构编制,共批准设立水利管理站1028个,其中按乡镇设站929个、按流域设站61个、区域站32个、农业综合站6个,覆盖1162个乡镇;批准人员编制3349名,实有在岗人员3592人。
截至目前,全省共完建各类水利工程28万余处,完成土石方9.35亿立方米,完成投资240亿元,完成投工2.8亿个,完成机械台班680万台套,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00万亩,恢复、改善除涝面积4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0万亩,改造渍害中低产田60万亩,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90%,确保了春节前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5%以上的目标任务。近期,全省各地抢抓春节之前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科学组织、优化安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大幅加快,面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农村饮水安全2015年度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完成投资计划19.4936亿元,着力解决湖北省349.79万农村居民和62.9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23处大型灌区、16个重点中型灌区、10处大型灌排泵站、4个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已完成中央投资90%左右。109个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