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荆楚百川——倒水流长说英雄
图为:倒水河示意图
图为:红安倒水河边演奏民族乐器的老人。
图为:倒水河穿过红安县城。
湖北日报讯 文/记者 胡祥修 李思辉 通讯员 毛红平 图/记者 刘曙松
倒水河是一条英雄的河,见证了铁马金戈,谱写了革命史诗。倒水河又是质朴而低调的,待一切复归平静,它却藏而不露,毫不张扬,仿佛一切从来都不曾发生过。
寒露时节,我们从武汉出发,登上大别山南麓的江淮岭,这里是鄂豫两省交界之所,也是长江、淮河两流域分水之处。站在江淮岭顶端的揽月亭前,举目望去,一湾玉带穿过崇山峻岭,向西南急流而去。当地专家告诉我们,那就是倒水,山峦深处的庆儿寺沟就是它的源头,箭厂河乡的四角曹门则是它的必经之地。
男儿何不带吴钩
探访倒水不能不到河南新县箭厂河乡(原属湖北黄安县)的四角曹门。这里是倒水的上游,远离河南省府郑州,经济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这里孕育了黄麻起义的火种,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25军及其军魂——一代英烈吴焕先。
1926年前后,吴焕先在这里建立起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个党小组,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起农民武装,为组建红二十五军打下了基础。
90年过去了,吴焕先的故事除了纪念馆的陈列,还有没有更鲜活的记忆?沿着倒水河箭河村沿岸徐行,我们遇到了正在田里撒种小麦的吴和生老人。老人热情地邀我们在田埂边坐下,给我们讲述起老吴家“七相公”的故事。
民国初年,吴焕先家里有几十亩田地,还开有杂货铺,在当地是屈指可数的富户。1924年,在家族同辈排行第七被称为“七相公”的吴焕先顺倒水而下,到麻城求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他的眼界大开,看到的不仅仅是门前一条倒水,而是倒水连通的大江大海。
寒假,焕先涉倒水河回家,怀里紧紧揣着一幅画。一进家门,他就撕掉了客厅香案前供奉的“天地君亲师”,改贴上马克思的画像。父亲气得冒火:“这是敬祖宗的地方!”焕先却说:“他是革命导师,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在倒水河边,他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武装,孕育暴动。
老一辈人还口口相传着这样的故事:一天下午,吴焕先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家的地契全部撕毁、烧掉,宣布从此自家的田地归佃户所有。年逾花甲的佃户吴行义激动地跪地磕头谢恩,19岁的吴焕先一把将他拉起,告诉众人:我是共产党,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改变这旧世道,开辟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新世道来。为了革命,吴焕先一家六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1927年11月13日,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即著名的黄麻起义。吴焕先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在箭厂河长冲召开了万人暴动大会,逮捕了20多个土豪劣绅,发动了“九月暴动”。11月,他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率先攻入黄安北门。
后来,吴焕先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又带领红二十五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8月,在长征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
七里河滩举义旗
倒水从新县进入湖北境内,就是著名的红安七里坪镇。这里是黄麻起义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故乡。
红安县的一位党史专家指着七里坪红军广场上的纪念碑告诉我们,这里是当年倒水河的一片河滩。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就在这片河滩上宣告成立。改编后的红四方面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共3万多人。当时,徐向前总指挥在河岸上主持成立大会,3万多名战士英姿飒爽,鼓掌、敬礼、喊号子,气震山河。从倒水河河滩走出去的这支革命队伍,成了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成为推翻旧世界开创新纪元的伟大力量。
七里坪谢家咀,离四角曹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极端闭塞的交通,使这里成了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彼时大概也到了深秋,一个14岁少年,挽起裤腿摸进倒水河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蹚。他要去蹚出一条让乡亲们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道路。他要修一座桥,打通从谢家咀到外界的交通,让父老乡亲们不必有被大水冲走的担忧。怀着这些朴素的愿望,他一路走出去,长征万里,身经百战,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就是老将军程启文。
七里坪,这块红色的沃土牵动着人们的心。今年7月1日,七里坪镇张家湾大桥被特大洪水冲毁。7月8日,武警交通部队第五支队230名官兵携带35台机械装备紧急驰援红安县,官兵们日夜奋战,在河滩上露宿,仅用20天时间,就在原址新建了一座长122米、宽6米的钢桥。当地干部群众把这座新建大桥命名为八一长胜桥。
从箭厂河到檀树岗,到七里坪,再到红安县城,倒水河沿线,是革命火种播撒和燎原的地方。李先念、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王诚汉,等等,倒水河畔将星闪烁,160公里的倒水河不到一公里就有一位将军。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就是在红安县城倒水河边长大。董必武旧居纪念馆,就在倒水河东岸不远处。红安的同志回忆,1962年5月,董老回故乡视察时,车行至河边,他特地讲到了倒水河:“这条河《县志》有记载,叫“倒水河”。过去,河床低下,常走竹排。木桥平时倒没什么,一到发洪水,两边就隔断了。最好是不是改建个钢筋混凝土的?”红安按照董老要求,及时在倒水上新建了南门河大桥。
一河两岸添新景
倒水河流经的新县、红安、新洲三地,都是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后,倒水河的水患治理引起中央领导关注。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专门过问新洲倒水河的情况。当时在座的李先念插话说:“倒水河,那个地方我知道。”是哩,这样一条孕育将军的河流,这样一条孕育革命的河流,红安走出去的首长们怎么会不熟悉呢?
周总理指示:“苦干两年,解决倒水河问题!”1970年6月,新洲(当时属黄冈地区)拉开倒水河改道工程序幕。来自新洲以及红安、麻城、黄冈(县)、浠水的近20万人齐上工地。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使全长163公里的倒水河改道工程全面完工,使倒水河直接与长江相连,将每年的18.44亿立方米洪水从龙口泄入长江。后来又建成龙口节制闸,使两岸18万亩农田旱涝保收。
从此以后的近半个世纪,倒水再没有出现大的洪涝灾害。即便是今年超历史水位的大暴雨袭来,倒水河沿线也没有出现决堤等严重灾情,两岸百姓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
硝烟滚滚的革命时代已经远去,今天的倒水河畔,一片欣欣向荣。
新县江淮岭正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区。箭厂河乡的四角曹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焕先临近倒水河的故居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安七里坪则成为全国红色文化的圣地,当年那块河滩,成了探寻中国革命史的必到之所。
倒水穿红安县城而过,这里8公里长河段,如今被打造成了一条景观河。一座座桥梁飞架河上,河水清澈澄碧,两岸杨柳依依,规划有致的高档楼盘林立,沃尔玛商业综合体门前,游人如织,民间艺人们在临河广场上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耕者皆得其田、民者皆得其居,人人有尊严,家家得幸福,这不正是无数英烈所孜孜追求的吗?“是哩,焕先他们是用命让大伙过好日子哩。可不敢忘记呐。”箭河村吴和生老人的一番话,还回响在记者耳边。
河名释源
《水经注》记载:倒水于圻山五水中称西归水,流至李集下,东支入举水者称感化河;西支至龙口入江者称乌石水。其实一水,后世从简,通称倒水。
河流档案
倒水,长江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南麓河南省新县的庆儿寺,全长163.3公里,流域面积2317平方公里,主要流域在河南新县、湖北红安县、武汉市新洲区,在新洲区阳逻龙口注入长江。
文人墨迹
过客艄公渡口,
将军古寨城楼,
历尽兴亡,
识遍吴钩。
大别云横,
仓阳雨骤,
湖涨湖落,
销融多少恩仇。
日出日落,
春种秋收,
农耕千年留沃土,
山河重整待从头。
——节选自黄小遐《倒水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