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时光不曾埋藏的风骨

28.09.2015  09:07

24日,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览“冯氏藏墨”开展,新书《冯氏藏墨·翰墨丹青》首发。这些藏品中,既有冯天瑜教授之父冯永轩上世纪20至60年代的部分集藏,也有冯天瑜本人1979年以来所获的一些书画信札。

冯永轩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史学家。他生前的集藏品,包括唐人写经、明代山水和大量清代民国文士政要的书画、尺牍,及部分古钱币。

展览现场,梁启超的楷书六言联、王国维的楷书五言诗、黄侃的篆书扇面,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欣赏。三人都是冯永轩的授业恩师。

1923年,冯永轩入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师从文字学家黄侃。其后,他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期,受业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正是从那时起,梁、王二师所赠的墨宝,使他开启了收藏之路。

梁启超书赠冯永轩的对联,上联“遥山向晚更碧”系北宋词人周邦彦之句,下联“秋云不雨常阴”系北宋词人孙洙之句。这副对联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1924年,梁启超在医院陪护病重妻子的数月间,从随携《宋词选》中择句,组成联语二三百副,此后数年书赠友人和弟子。冯永轩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受赠的正是其中之一。王国维书赠冯永轩的条幅,内容则是东晋陶渊明的《饮酒诗》。

梁启超、王国维的条幅常年悬挂于冯家堂屋,冯永轩生前还与儿子们谈及两位先生的道德文章。

查士标、铁保、翁方纲、曾国藩、左宗棠、杨守敬、王翚、黄宾虹、刘海粟、王葆心、唐醉石、吴其昌、张肇铭、王霞宙……冯永轩集藏众多名人名家的字画、篆刻、信札,令人惊叹。

冯天瑜教授感慨地说,父亲数十年里节衣缩食地购置文物,辞世时所穿羊毛衫的袖口都是破的。而这些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又遭逢战乱、政乱,历尽坎坷才得以部分存留下来。

1938年秋,日寇侵占武汉,冯永轩举家到黄冈山区避难,生活用品尽量压减,藏书和字画文物则全部携带。任湖北省第二高中校长和安徽学院(安徽大学前身)教授期间,尽管战火纷飞,他仍努力保存文物,还曾筹划举办文物展,希望激励师生与民众的爱国热情。

文革期间,冯永轩家中的珍贵藏书一再遭毁,而放置在天花板上的字画与古钱币未被发现,幸免于难。

终其一生,用史家之眼,发现文物;以赤子之心,敬藏文物;省吃俭用,倾囊文物;历战祸政乱,冒风涉险,保护文物;地下遗物与纸上遗文互证,精研文物。”冯永轩长子冯天琪今年86岁,这样概括父亲的一生与文物的关系。在他看来,父亲清贫一生、劳碌一生,却集腋成裘,保存了大量书画精品,传之后世,奉献社会,这就是父亲的风骨,令他引以为傲。

有人问,冯氏藏品值金多少?冯天瑜教授无法回答。他说,眼下的收藏热有一个显著特色,文物及艺术品的市场售价被极度放大于台面,人们对拍卖价津津乐道。这迥异于他自幼见闻:父亲每有收获,都是为文物的史料价值和艺术魅力欣喜、沉醉,从未言及哪件很值钱、将来会增值多少倍。“这些藏品曾经遭遇的灾厄和今日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优雅与悲壮。”冯天瑜教授说,今人和后人应珍视它们,从其曲折经历中获取守望文化的教训。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50927/hbrb2748558.html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2015年9月27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