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遭遇人才引进不易、技术落后、本土医疗份额持续减少等发展瓶颈的郧县人民医院(现为太和医院郧阳分院),被十堰市三甲医院太和医院全面托管。
一年来,郧县人民医院在质疑声中悄然巨变——门诊量达17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其中专家门诊量同比翻一番;出院量25172人次,同比增长21.8%;手术量3439人次,同比增长52.7%;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49年前在郧县诞生的太和医院,是怎样回到故乡拉动县医院快速发展的呢?
医疗技术快速提升
今年4月,太和医院郧阳分院神经外科收治了一位室管脑膜术后复发的特殊患者。依惯例,患者须到市区甚至武汉就诊。
太和医院派驻的学科带头人李新建会同专家王辉及神经外科主任郝清川,利用该院进口的德国目乐IR700型显微镜,首次开展室管膜瘤切除术并获成功。
托管以来,神经外科在太和医院专家的指导下陆续开展了三叉神经痛、脑膜瘤等治疗新技术,今年又引进县内首台手术显微镜,标志着神经外科进入了显微神经外科学发展新阶段。
郝清川介绍,脑部显微镜下手术精确性大大提高,损伤程度明显减少,以前不能做的颅内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手术,医院已顺利开展了30多例。
3月25日,李某因肝硬化腹水被安排到肝病科住院,其脾功能亢进引起的严重贫血难以纠正。以往要通过手术摘除脾脏,然而这种手术创伤大、风险高。
在太和医院派驻专家的指导下,给患者实施了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既避免了摘脾造成的较大手术创伤,降低了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又保留了大部分脾脏功能。
目前,肝病科在太和专家的指导下,肝癌介入、肝脏穿刺活检术等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已成常态。“通过托管,我们不断引进太和医院的先进技术、业务,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院长彭力说,医院的手术量从托管前的每天3至5台,到目前最多时达到20台。
“三甲”服务近水楼台
年初,一名智障少年因吞入一块巨大异物危在旦夕,被人建议转入市里一家三甲医院,可转院的高额治疗费用让家长望而生畏,决定就地治疗。
专家在孩子的食管上段发现两枚直径超过1厘米的异物,已经明显发炎,很可能出现食管脓肿穿孔。
太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金曙和科主任李自廷随即与多个科室专家会诊,手术在当天下午进行,两枚巨大异物和零散小异物被取出。
一个月后,少年的食管病变完全康复,而整个治疗花费除去新农合报销后,不到三甲医院治疗费用的一半。
今年2月,一患者在洗澡时突然晕倒,当医院急救车赶到时已经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太和医院急诊科系统培训的出诊人员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术,随后将其送入医院急诊科。
经持续不断地抢救,患者恢复了心跳,但没有自主呼吸,检查发现,患者小脑有大量出血并破入脑室。郝清川在与太和医院专家雷军荣交流后,经过6个小时的显微手术,患者脑内的血肿被清除,最终康复出院。
一年来,在太和医院专家的指导下神经外科开展脑干出血、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脑外伤等危重手术10多例。“正是基于‘太和服务’的本土化,让越来越多的郧县居民感受到了便利贴心的医疗服务,‘二级医院的收费,三级医院的服务’这一品牌形象已逐步深入民心。”医院党总支书记赵武说。
双向转诊便民利民
去年下半年,一起车祸让李某遭遇严重脑外伤致深度昏迷,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外科专家紧急会诊后控制了伤者颅内的严重出血。
伤者家属希望能尽快转入太和医院接受高压氧舱治疗。专家组经过风险评估,将伤者的前期手术资料和检查结果迅速通过信息平台传到太和医院,40多分钟后,小伙子被直接送进了太和医院的手术室。
经过无缝对接搭建的转诊绿色通道,小伙子顺利度过危险期,恢复良好。
“我们的转诊绿色通道,能让处于危险期的患者及时转入本部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李新建说,“有了这种便利,我们更有能力和底气承担危重病人的收治,确保关键时刻能动用两方最精干的力量救治病人。”
4月,一名男子被汽车雨刮器喷嘴直接插入眼球,并进入脑内,生命危险。
该男子在郧县被实施麻醉后直接送入太和医院手术室。一周后,病人度过危险期,在家属和本人的要求下,又回到郧阳分院住院,一个月后痊愈出院。
“以往的转诊就是纯粹把病人往大医院送,如今病人在康复期可以转回当地,享受更低的收费标准和更高的医保报销比例。”郝清川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让病人可去可回,是一种巨大的实惠。
“托管不是简单的‘输血’,更注重‘造血’,我们将以建设郧县及周边地区的临床医疗、护理服务、科研教学、医疗人才、医院信息和质量控制‘六个中心’为抓手,力争五年内使其达到三甲水平。”太和医院院长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