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图文:抒写湖北对外开放新画卷 ——“十二五”全省商务工作手记

03.02.2016  12:13
  
  图为:湖北——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签约仪式

图为:东湖综合保税区首期于2013年6月正式封关运行

  图为:天河机场整体设计效果图     湖北日报讯  2015年,湖北商务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社零额逼近1.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位居中部第一;鄂企掀起“走出去”高潮,口岸通道平台实现新跨越;学习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经验如火如荼,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贸区进展顺利。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收官之年,成绩来自不易。过去5年,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全省商务系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目标,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努力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坚持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不动摇,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不动摇,扎实推动商务改革,努力促进转型发展,积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发展目标。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湖北商务经济呈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环境优化、活力增强、创新引领的良好发展态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湖北信心满满。

  创新消费  社零额逼近1.4万亿元
  电商交易额位居中部第一

        去年“12·12”,江城超市再现排长龙购物现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统商业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开创消费新局面。
        作为内陆区域,消费一直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供给侧改革的引领下,传统商贸流通业不断创新消费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今,食博会、汉口北交易会已成为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知名展会,“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义乌、南宁、苏州、西安等7个重点城市举办,每到一地,湖北农产品便畅销全城。周黑鸭、精武鸭脖、洪湖莲藕等一批品牌农产品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在城市,全省改造特色商业街76条、商贸功能区50个,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达418个,连锁经营网点日益完善,各类保税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市民足不出户就能畅买全球,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在乡镇农村,全省新建、改造农家店2.9万余家,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96%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65%;农产品交易市场达1634个,其中两湖绿谷、白沙洲、四季美等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过百亿元。
        在全国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我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5年,全省电商交易额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37.5%,居中部第一,“十二五”年均增速达到40%。全省网民总数达2600万人,居全国第九,拥有3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引进了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国内外30多家知名电商企业。我省成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省份,一大批电商企业在农村设点,引导农民网上开店、购物。仅淘宝平台,就培育了3万家农产品卖家,一批新农产品大王脱颖而出。
        传统连锁经营门店和再生资源企业积极抢抓互联网机遇,发展势头迅猛。如格林美,在武汉、荆门率先推出“回收哥”,让网上“卖破烂”成为一种时尚,也为湖北两型社会建设增添新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社零额达13978.1亿元,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十二五”年均增长15.8%。

  外贸逆势上扬
  出口额5年实现翻番

        2015年,在全国外贸进出口双双下降的背景下,我省进出口额达456.1亿美元,同比增长7.3%,实现“十二五”年均增长12%。其中出口达2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实现“十二五”年均增长15.1%,出口额较“十一五”末期翻番。
        外贸逆势上扬,成为了湖北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遭遇寒流,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发展压力巨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贸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外贸发展的意见,积极培育出口产业集群,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由一般贸易向加工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出口附加值。
        经过5年努力,我省机电、高新技术等优势产品出口已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6%和27.4%,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比例有所上升。
        外贸主体发展壮大,实现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的企业由2010年的8700家增加到  2015年的  16635家;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由2010年的2996家增加到2015年的3811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2010年的15家增加到2015年的49家。外贸主体活力增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出口占比由2010年的26.7%提升到2015年的56.6%,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中坚力量。重点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2015年武汉出口达到151.5亿美元,宜昌、襄阳出口突破20亿美元,黄石、随州、荆州出口突破10亿美元。
        服务贸易进出口超过百亿美元,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达113.6亿美元,居中部第一,“十二五”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外包实现突破性发展,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发展迅速,服务外包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313家增加到2015年的803家。2015年服务外包执行额达15.3亿美元,居中部第一,“十二五”年均增长48.2%。

  使用外来资本5年翻番
  境外世界500强落户中部第一

        招商引资一直是解决湖北发展不够的重要手段。“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策划、指导下,全省上下掀起了招商引资新浪潮。2015年,我省使用省外资金达7389.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达到89.5亿美元,分别创出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两项数据年均增幅分别达到30.1%和17.2%,均较“十一五”末期实现翻番。
        去年5月,第九届中博会在湖北召开,邀请境内外客商2.5万人,其中重要嘉宾5628人(外宾占51%),共举办41场经贸活动,签约项目投资额合计约8800余亿元。我省签约内资项目184个,引进资金额3310亿元,居中部之首;签约外资项目40个,吸收外资45.2亿美元。
        去年11月,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举办的2015鄂港澳粤经贸洽谈活动,举行了3场项目推介会,达成合作意向项目67个,投资金额900亿元,创下了历届鄂港澳粤经贸成果新高。
        去年11月,第二届楚商大会如期在武汉召开,共吸引国内外1100余名重量级嘉宾到场,签约金额超过8000亿元。
        湖北——日本系列经贸合作交流活动、湖北——韩国经贸推介会、长三角招商活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荆楚之夜”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的成功举办,成为了我省招商引资腾飞的“发动机”。
        结合新形势,我省招商引资方式也不断创新,全面启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驻点招商工作,推进产业链招商取得积极进展。
        近两年来,我省学习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经验,不断拓宽外商投资领域,能源、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发展较快,创业投资、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担保等新兴投资领域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利用外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外资并购、增资扩股等利用外资新形式加快发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参与创新孵化器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15年底,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41家,其中外资世界500强企业167家(去年新增8家),居中部第一。

  转移过剩产能  技术提档升级
  鄂企掀起“走出去”浪潮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我省企业新设境外公司及机构103家,比上年增加7家,增资项目2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35.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实际投资额12.5亿美元,增幅达12.6%,均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鄂企对外投资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累计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和机构650家。
        从投资领域看,制造业是投资主体,涵盖有色、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建材、食品、船舶等多个领域;从投资区域看,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增长迅猛,其中欧洲增长最快;从投资主体看,民企占了70%以上。“十二五”以来,鄂企“走出去”意识增强,“一带一路”成为投资重点区域。例如,华新水泥在塔吉克斯坦投产的水泥厂,每吨水泥销售价达到2000元/吨,比国内高出2至3倍,实现过剩产能高收益;武汉擎动投资公司投资8000万美元收购爱尔兰一家企业,成功进军高端汽车改装领域;三环集团收购波兰最大轴承企业KFLT公司后,实现了公司海外制造基地“”的突破;人福医药在美国研发出的一款软胶囊通过美国FDA认证,预计年销售超过5000万美元,成为美国三大软胶囊供应商之一,这标志着在湖北医药企业在医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有了话语权;东风出资8亿欧元通过定向增发和配股认购标致雪铁龙集团14%股份,极大提高了东风品牌国际影响力。
        对外承包工程稳居中部首位,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新签合同额连续三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2015年达11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连续三年稳定在50亿美元以上,2015年达52.3亿美元。

  大通道  大平台  大通关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着力推动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有国家批准开放口岸4个、省政府批准开放口岸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个和保税物流中心4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口岸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韩国、台湾临时客运包机从宜昌三峡机场进出境获批,其中台湾包机从宜昌三峡机场进出境连续4次获批;武汉港水运口岸花山、金口、汉南、黄州和三江5个港区扩大开放列入国家年度口岸开放审理计划。
        水铁空形成的四通发达航线网络,进一步夯实我省开放通道。武汉新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达”航线和“泸汉台集装箱快班”稳定运行,2014、2015年先后开通至东盟四国(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集装箱试验航线以及至日本、韩国的集装箱快线;宜昌港、荆州港开通至上海的始发班轮;“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行,发货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国中欧班列第2位和第1位;襄阳铁路口岸开通至宁波的铁海联运班列;新开通武汉至旧金山、巴黎、罗马、莫斯科、黄金海岸等洲际航线,宜昌至台中、釜山航线,全省国际和地区直达航线达到39条,实现直飞亚、欧、北美、大洋四大洲。
        高层次对外开放平台不断增加,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建设并封关运行,宜昌三峡、襄阳保税物流中心成功获批;武汉阳逻港进境水果、粮食指定口岸投入运营,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获批建设;武汉天河机场进境食用水生物及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投入使用,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批建设;宜昌港、荆州港具备开展进境粮食检验检疫业务资格;自2015年5月1日起武汉成为中部唯一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区域口岸通关合作逐步加强,启运港退税、航空联程运输等合作项目有效落实。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正式启动,电子口岸迈出实质性步伐。

  内外改革两手都要“
  积极申报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五年。省商务厅牵头负责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任务与顶层设计。目前,改革工作初见成效。
        2014年,我省正式启动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经验,以东湖高新区、襄阳、宜昌为重点,以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推进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科技金融等领域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先后推出了三批185项改革创新事项,在体制机制上与国际规则接轨。我省还启动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一旦获批,将成为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
        同时,我省将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改为信息申报和共享公示制度,赋予襄阳、宜昌省级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限;全面实行境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商务审批项目减至7项。推动出台并贯彻落实《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有力促进商务领域法治建设。
        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方面,黄石获批为全国九个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十堰、来凤内贸流通改革试点逐步展开。以汉口北市场等为抓手,推进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建设,推动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积极强化商务规划引领,出台《湖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15个厅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商务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