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各方合力促汉绣走出深闺

07.04.2015  15:02
      “我们看到了汉绣的春天!”,本报“尴尬的汉绣”系列报道引来各方热议和关注,省文化厅、省质监局,武汉市非遗文化公司等多家单位表示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推进汉绣行业地方标准,多名汉绣研究者和传承人深受鼓舞。
        “不能让非遗保护停留在报项目,报传承人,报经费上。”昨日,在全省非遗保护队伍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江清和说,要认真落实《非遗法》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让非遗保护向规划化传承努力推进,尽可能调动社会一切力量保护传承非遗,让非遗保护常态化。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调研员江燕平告诉记者,湖北省汉绣行业地方标准从2014年7月开始实施,真正的汉绣是经纯手工绘画后,纯手工绣出,具有装饰性,是不写实的。它最大的工艺风格和特点是:齐、平、顺、柔。该部门正在推动、引导该标准的实施,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正在开办汉绣培训班,从标准化的角度将汉绣的针法、缝法、绣法等基本功传授给学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本荣,汉绣代表级传承人姜成国及其弟子正在研发新的汉绣作品,在原汁原味传承汉绣的基础上创新,让汉绣这一楚文化瑰宝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机场、车站、景区周边,武汉市繁华地段都将能买到真正的汉绣。”武汉市非遗文化公司总经理左慈祥告诉记者,对汉绣这样的非遗文化产品一定要严谨把关,保护非遗文化的多样性,该公司将依托汉绣传承人,并联合高校非遗研究中心,打造适合消费者的汉绣产品,同时打造多个非遗专卖店,让市民和游客能像在苏州买苏绣、长沙买湘绣一样,方便快捷地买到真正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汉绣。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冯泽民认为,汉绣在长期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饱含了荆楚地区的文化精髓,产生出了类似地缘和血缘的文化认同机制,这种认同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连接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又延续着未来的现代文明。因而,对汉绣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媒体链接: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50401/hbrb260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