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旅游投资,民间资本挑大梁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熹、通讯员李方、程芙蓉)昨从国家旅游局获悉,去年湖北完成的211.17亿元投资中,民营企业投资达158.5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5%左右。以大连万达集团、广东碧桂园、广东长鹿集团、湖北丰泰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等都加大了我省旅游开发力度。这标志着民营资本已挑起我省旅游投资大梁。
省旅游局分析,自然景区、大型综合旅游体、基础设施等颇受民资青睐;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主题公园等次之;温泉养生类项目,虽在数量上占比不大,但投资额较大。民资投资的旅游项目遍布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的各个领域。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民资投资旅游,实行“政府集约土地,整体流转,招商开发,农商结合,互利互赢,持续发展”的景区开发模式,民营企业和农户形成“联股、连心、联利”的利益共同体。“我们花1500万给村民建好房子做农家乐,干得好的农户,一年能挣上40来万元。”木兰草原景区董事长吴建顺说,景区周围1300户人,都吃旅游饭。
省旅游局有关人士介绍,省内各地正纷纷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如黄陂区,在建设公共设施方面优先旅游项目,每年投入2000万旅游专项资金。
民资进入给旅游产业带来了活力。据统计,全省去年在建旅游项目365个,总投资4344.89亿元,同比增长52.18%,创历史新高。大型旅游项目较往年明显增多。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8个,占在建项目总数的73%;10亿元以上项目38个,同比增长52%。
民资能否搅活旅游业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熹 通讯员 程芙蓉 李方 王昌
民企回报家乡探双赢之路
近8万人次上山赏花游玩,清明假期的火爆,让黄陂云雾山副总经理王琏杰喜笑颜开,也愈加佩服起父亲王启新来。
这位90后的海归,对于父亲投资旅游景区曾十分不解。“光去年一年就投资了4600万元,5年来一共投资2亿元。别说回本,直到去年,才做到当年运营和收入基本持平。”在王琏杰看来,景区项目远不如地产项目挣钱来得快。
30年前,王启新靠做工程起家,变成了身家近10亿的企业家。云雾山里的泥人王村是他家乡,这里有大片大片的野生杜鹃花、溶洞、峡谷、溪流、古村落……
缘于对这片山的感情和了解,2008年,王启新买下这片山脉经营权,打造云雾山景区。
在武汉市黄陂区,像王启新这样的企业家还不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纷纷投入当地旅游业。
据黄陂区旅游局局长李乐林介绍,2002年,民营企业家曹江城成功开发木兰天池景区后,“一花引来万花开”,越来越多的民企投身旅游业。外出回归创业总人数达2.5万人,投资50万元以上的达1550人,兴办旅游企业近百家,成为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短短10年内,黄陂开发建设出6个4A景区、3个3A景区。在该区15个景区中,只有两个是国有,其余全是民间投资。“在全省区县中,黄陂4A级景区数量最多。”李乐林说。
尚需突破融资贷款难关
“2亿元,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自己掏出来的,还要继续投资5年。”王琏杰说,融资难是他目前的最大困惑。
旅游投资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金链一旦断链,很容易关门。“所有投资,全是从我爸经营的其他企业中拿过来的。但按照打造精品景区的国际标准,投资几个亿,还是毛毛雨。”王琏杰介绍说,虽有云雾山的经营权及山上的林区,但不能用来抵押贷款,而景区内已建好的配套酒店,由于是“黑户”,也无法用来贷款。
为何酒店是黑户?“给景区配套的建设用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修建酒店、餐厅、厕所配套设施的面积要求,所以只能先建起来再说。”王琏杰很无奈。
在木兰草原景区,该公司董事长吴建顺同样为此头痛。“草原的经营权不能用来贷款,一分钱贷款都拿不到。”
省旅游局分析,我省旅游投资主要问题在于旅游投资、融资能力不强,项目贷款难度较大,加上自有资金不足,有些项目进展较缓慢。
专家则建议,旅游部门搭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旅游项目单位的合作桥梁,建立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旅游项目进行资本运作,为旅游项目发挥综合效益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