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初步建立

04.12.2017  12:53

图为,第三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现场 向正鹏 摄

图为,第三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发布的《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 向正鹏 摄 

  中新网武汉12月2日电 (王义芳 吴珊 徐金波)第三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2日在武汉举行,论坛发布的湖北文化蓝皮书《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十二五”期间,湖北文化保护成就斐然,初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第三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由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论坛邀请了国内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挖掘湖北地域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使之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

  当天发布的《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是第二部《湖北文化蓝皮书》,是湖北大学、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该书对“十二五”时期湖北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十三五”期间进行展望。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湖北各级各类文化建设主体围绕文化建设目标,进行了不懈努力。截至2015年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湖北人心,文化体制改革实现“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目标,生产创作了100多台题材多样、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剧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等。

  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成就斐然。经国家确认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使得湖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148处;投入近7亿元,完成武当山玉虚宫二期等近50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恩施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使湖北世界文化遗产增至3处(另两处是武当山古建筑群和明显陵);襄阳荆州明清古城墙、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两个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荆州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与此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是成绩喜人。颁布实施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不仅使得名录项目和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而且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取得新成效,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荆楚风·中俄情”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长江非遗大展,及武当武术节、随州炎帝神农祭典等重大文化活动社会效益良好。

  报告称,湖北省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但“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跨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两大目标未能实现,故而“十三五”期间建设“文化小康”和“文化强省”的任务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