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事业费投入全国排第八位 居中部第一
原标题:湖北文化事业费投入全国排第八位 居中部第一
湖北日报讯(记者别鸣)1月16日,省委宣传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聚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措成效。我省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年均增幅19.2%,全年文化事业费总额在全国排名第八位、中部排名第一。
近年来,我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我省构建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已取得成效,强化服务运行和管理,文化传播秩序健康有序。
文化设施遍布荆楚 文化产品繁盛丰富
欢歌热舞,百姓日子更红火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
思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省委省政府对公共文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越来越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设施网络覆盖城乡
“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如今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建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目前,总投资10.4亿元的省博物馆三期扩建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成为我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6.5亿元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即将开工,省京剧院谭鑫培大剧院项目获得立项批复,省群艺馆新馆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
全省大力实施基层“四馆三场”建设,近年来新建或改扩建市、县场馆近200个,建设基层文体广场1万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投资和建设规模超过以往所有“五年”之和;为全省各地配发流动图书车98台、流动文化车78台、流动舞台车39台,为40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发设备。
服务机制日益完善
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我省成立了30个部门参与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旅游委建立“协同改革融合发展机制”,不断深化湘鄂赣皖公共图书馆联盟、湘鄂赣区域公共文化联盟、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建设。
我省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在省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开展组建理事会试点。支持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开展了两批21个县(市区)参与的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扶持襄阳市、武汉市武昌区圆满完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全国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等。
品牌建设带动效能
近年来,我省打造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群众文艺创作在“中国艺术节”比赛中,连续四届获奖作品和等次居全国前三,被文化部誉为“群文创作的湖北现象”。连续举办三届“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群众广场舞展演、两届“长江读书节”、两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和“湘赣鄂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省图书馆“长江讲坛”每年举办高端讲座80多场,服务群众6000多万人次。省政府联合文化部连续举办两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成为文化部保留的唯一一个部省共办的节会类重大活动。
一批优秀出版物、影视剧分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去年,《马克思主义大辞典》被中宣部列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选题”,《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8件新闻作品先后获“中国新闻奖”。在去年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省参与主创的电视剧《海棠依旧》、电影《血战湘江》、图书《雪祭》获奖,重大文化典藏工程——《荆楚文库》第一批83册图书正式出版。
文化扶贫精准有力
努力兜住底线,补齐短板,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全省文化精准扶贫视频工作会议、文化精准扶贫现场会议等接连召开,制定《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出台《文化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意见》。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累计选派2505名文化人才到“三区”县市提供文化服务,为“三区”培养业务骨干286名。指导贫困地区创作出《黄四姐》《我的汉水家园》《余三胜轶事》《土家魂》等一批文艺精品。加大文化扶贫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下达专项资金7.78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新建或改扩建了一批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促进了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