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探索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新途径

10.07.2014  12:14

      湖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日前,记者从湖北省农业厅了解到,今年夏粮将再续增产佳话。
      粮食增产的背后,气象服务功不可没,尤其是气象部门面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开展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用户满意彰显服务效益
      “气象局在大棚里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及时发送高温预警短信,提醒我们采取降温措施。仅此一项为食用菌种植减少损失近百万元。”日前,钟祥市寿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直通式”气象服务称赞不已。
      今年2月,湖北出现6次降水过程,低温雨雪寡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省农气专家联合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灾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开展春耕春播。更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发生在2013年,全省相继出现冬季低温、春播期“倒春寒”、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武汉市气象局面向农民合作社开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专业气象服务,帮助农民增收;孝感市气象局为春晖农机合作社提供高温干旱预警,为该社节约引水资金;荆州市开展中稻孕穗关键期气象服务,帮助农民增收;在小麦主产区襄阳市,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保证了种粮大户成功抢收小麦七成以上;黄冈市气象局为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使白莲河水库增加蓄水……
      统计显示,自2013年以来,湖北省各级气象部门累计发布各类服务材料2000余期,为8453户种粮大户、1924个涉农企业、2105个农民合作社、895个乡镇政府、1596位农机手提供服务,获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赞誉。
      技术支撑提升服务能力
      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是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近年来,该站坚持“业务-科研-服务”一条龙技术路线,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出多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2013年盛夏,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高温干旱影响荆州,严重威胁江汉平原粮食生产。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发布水稻气象服务专报,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科技抗灾,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荆州区养殖大户韩立文告诉记者,气象服务产品实用性强、科技含量高,能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13年,荆州区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全国首批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市、区)。
      通过实施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和“百县千乡”创建项目,湖北气象为农服务技术支撑能力大力提升。目前,湖北省已开发6大类26种服务产品,制作完成6大类32种农作物气象指标,研发水产养殖关键期预报方法、稻飞虱迁入气象预报方法等实用技术,建成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11461亩,完成特色农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同时,全省已有67个县市建成县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安装大喇叭、电子显示屏运行监控平台和一键式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全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一体化运行监控网络。
      抢抓机遇创新服务模式
      在湖北省气象局有这样一个共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提速带来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如何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湖北气象部门始终在思考并努力实践着。
      2014年,在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后,湖北气象部门开展了“培育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调研。省气象局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培养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扩大“直通式”气象服务范围等工作目标,试点前期工作得到中国气象局的充分肯定。目前,各项工作正扎实有效向前推进。
      今年,湖北省气象局抓住省委、省政府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的重大机遇,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平台建设管理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纳入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全省气象信息农村网格全覆盖。目前,十堰、襄阳、仙桃等地气象部门已与当地有关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作者:湖北省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刘庆忠  责任编辑:唐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