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县域经济比重首超六成 将扶持97个重点产业集群
日前,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委、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湖北省县域GDP占全省GDP比重由2010年的56.5%升至60.3%,首次突破六成。
昔日,由于存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县域经济一直被认为是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如今,县域经济对湖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占GDP比重首破六成
曾经,县域经济一直被认为是湖北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在“十一五”时期,湖北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不到4000亿元发展到突破8000亿元,2010年达到8923亿元,5年年均增长14.2%,高出同期全省0.3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即2012年,仍存在与先进省差距较大、在中部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并且在这一年之前,湖北省已经有多年没有县(市、区)能够挤入“全国百强”的行列。
2012年,江浙两省的106个县(市)聚集了全国近40%的百强县席位;条件与湖北相当的辽宁,“全国百强县(市)”数量由2007年的5个增至2012年的10个;“块头”小于湖北的福建,“全国百强”中占据7席。湖北省大冶市虽跻身“百强”,但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国经济强县比仍然偏低。
同一年,湖北省64个县(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1.25亿元,居中部第二位;县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7.14亿元,居第四位。“全国百强”的数量,湖南有4个,河南3个,江西2个,山西、安徽和湖北各1个,居第四位;“中部百强”的数量,河南有26个,湖南15个,安徽17个,山西和江西各13个,湖北16个,居第三位。
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也提出,全省县域经济存在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县支撑;产业层次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主体偏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开放性经济发展不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薄弱等问题。
如今,《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公布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相继突破1万亿、1.5万亿,2015年达到17825.4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8%,高出同期全省GDP增幅1.1个百分点。2012、2013年大冶市、宜都市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并连年进位,2014年分别位列第88位和93位,实现了湖北县(市)七年后重返“全国百强”的突破。
并且,县域GDP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56.5%升至2015年的60.3%,首次突破了六成。此外,县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由32.7%升至40.6%,投资占比由57.8%提升至62.7%。“报告”认为,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分三类考核县市区
湖北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80个县、市、区(包括县级市24个,县40个,参照县级管理的区16个)2015年县域经济工作情况进行了综合考核。
这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国家和省重点开发区域所在县(市、区)21个以及宜昌市夷陵区,共22个;第二类包括29个作为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所在县(市、区);第三类为29个作为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28个以及恩施市。
其中,第一类县(市、区)中排名首位的江夏区已连续八年夺魁。江夏区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对长江商报记者说,江夏发展县域经济做大经济总量,立足于大招商、招大商,引进大型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实做强二、三产业。“只有经济总量发展了,人均指标和速度指标才能有实质性提升”。
实事上,在过去五年中,江夏区一直在强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显著提升,成为江夏历史上园区建设力度最大、招商引资成果最多、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重要时期。
据介绍,这五年来,江夏区累计投入146亿元,高标准建成35平方公里工业倍增发展区,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31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6倍,连续四年位居武汉全市前列。
此外,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跨入千亿量级,达到1100亿元,是2010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60亿元增加到147亿元,年均增长19.6%,农业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作为第二类县(市、区)排名第一的宜都市,大力招商引资也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招商引资一直是宜都的‘1号工程’。”宜都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开展全国百强县评比的中郡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来宜都调研时,曾评价宜都市是“经济内生型”县市的典范。这得益于宜都多年来的招商引资理念:招商引资起步就招大企业、强企业,做强工业园区。
比如,2002年元月,宜都市将该市最大的市直企业楚星集团“零值”转让给当时处于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的湖北宜化,联合组建湖北宜化楚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约定新公司的产值、税收等指标按比例逐年递增。
而在宜化集团接管宜都楚星化工公司后,先后投入数亿元的技术改造资金,第二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税收的翻番,目前,已经由单一生产合成氨的“小化肥”企业改造成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磷铵生产基地。
构建县域产业新体系
湖北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人口占全省的80%以上。“报告”认为,“十三五”时期,湖北要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历史任务,县域经济肩负重任。
当前,湖北县域经济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新兴产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约束日益趋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也面临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与此同时,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韧性好、潜力大、后劲足,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上升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转化期、“四化”同步加速推进期,是争先进位、弯道超越的黄金机遇期。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湖北县域经济将着重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等领域发力。
其中,将着力构建县域产业新体系。结合新一轮技改升级专项行动实施,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县域产业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重点扶持97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重点支持20至30个发展潜力大、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建设成为新的增长节点,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载体支撑。
“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乡镇经济要得到发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说,湖北省内有140多个全国重点镇,平均到每个县也就是1到2个。全国重点镇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中心,承担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的任务。如果由县城加上两个重点镇,就能形成一个县的“一主两副”的“经济三角”发展格局。
他建议,在全国重点镇的基础上,湖北省、地市再选择基础好、区位好的乡镇成为“省级”、“市级”的重点镇,这样一个县可以有1/3左右的区域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周舜尧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