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企业助湖北农产品“触电”年销10亿

13.08.2014  12:49
  记者康鹏

  秭归脐橙、罗田甜柿、洪湖大闸蟹、潜江小龙虾……

  如果3年前在网上搜索这些湖北特色农产品,可能搜不出什么结果来,更无法直接在线上找到卖家。如今,淘宝上专门辟有一个“特色中国·湖北馆”,聚集了一大批店铺。点一份“潜江小龙虾”,48小时内,一份炒熟的虾就会冷冻快递送到你手里。

  这背后的主要操盘手,是位于硚口的武汉企业蜂巢电商。

  连接农民

  和屏幕前的消费者

  据介绍,蜂巢电商是淘宝网的二级平台商,运营“特色中国·湖北馆”3年多,是淘宝第一家地方馆,已聚集5000多家中小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0亿。“我们并不直接进货、卖货,而是为买卖提供服务,相当于淘宝这家大超市里的一个专柜,有5000多个卖家在这里卖东西。”蜂巢电商创始人李鹏告诉记者。

  “我们的任务,就是搭建平台,连接起地里的农民和屏幕前的消费者。消费者想要吃到原生态、有特色的农产品,而农民不会开网店,不懂得如何包装、推广、运营。这中间的鸿沟,就是我们的创业机会”。

  “在京东和1号店上,很快也将推出类似的专区。”他表示。

  在该公司入口处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幅巨大的湖北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出了湖北各地的特色农产品:罗田甜柿、襄阳牛油面、麻城福白菊、房县小木耳……“我们目前运营1000多个品类,地图上这些基本都已经被我们‘攻占’了”。

  期望卖50万元小龙虾

  结果7天卖出300万元

  网络的放大效应是明显的。

  淘宝“湖北馆”的一次推介活动中,仅半天时间,平时无人问津的酒曲,就卖出了1000份。去年的一次活动中,潜江的“虾皇”小龙虾7天便卖出300万元,而老板的期望值是50万元。

  秭归的一种血橙,本来是一种当地水果,外地人知道得少,价格也不高。通过宣传、包装、推介后,价格翻了好几倍,现在已经卖到7-8元一斤,农民和经销商都从中受益。

  有些农产品甚至俏到要像手机一样进行“预售”。

  洪湖打工青年杨晶回乡后,发动全村的农民种莲子,在网上卖。他的莲藕在网上“预售”,这样做的好处是等莲子成熟,一次性采摘、发货,最大限度地保持新鲜。

  与普通货物不同,农产品对保鲜、物流的要求特别高。“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农产品电商,一是要当地供应能力充足,能满足来自网络的巨大需求,不断货,二是物流条件好,能及时送达。像潜江的龙虾,有的是炒熟了用冷链发送,我们做过许多轮物流测试,只有省会城市能在48小时内收到。”李鹏介绍。

  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电商,“地里的冬瓜,8分钱一斤,就没法在网上卖,卖不起价钱。必须是比较稀缺的,有特色的,有较大升值空间的。我们到各地去考察过,有价值的才能推”。

  每个经销商背后

  至少有几十上百户农民

  这两年,农产品电商正在成为一种热潮。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淘宝、1号店等电商平台都开设了农产品品类,并纷纷把广告刷到农村的墙上。

  随着这股浪潮,湖北这几年也涌现了一批“淘宝村”。

  襄阳下店村的老村长李永葆,在网店销售本村村民家的芝麻酱、土鸡蛋等,通过淘宝“湖北馆”的推介,不到1年,销售突破3万笔,交易额200多万元,“永保大叔网店”在淘宝上颇有名气,在同类中搜索排名前10。下店村也成为湖北第一个“淘宝村”。

  李鹏介绍,农民普遍不会开网店,也没有多余的人手和精力,生产规模小且散。公司不宜直接和散户打交道,而是通过各地的政府、合作社等来组织农民。“一家一家去谈是不可能的,农民也不相信你”。

  “我们在每个地方都有经销商,向农户收购产品,并运营网店。他们才是真正的‘店主’。”粗略估算,一个经销商的背后,至少有几十上百户农民,5000个经销商,就能带动几十万名农民致富。

  农产品将成下一个千亿电商品类

  观点>>>

  李鹏认为,农产品电商正处在爆发的前夜。

  “全国生鲜农产品线下销售额有4万亿元,去年线上交易才400亿元,只占了1%比例,但家电、数码这种品类,电商却能超过线下销售的10%,如果按照这一比例,未来农产品电商能达到4000亿的总量”。

  业内人士分析,农产品电商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将成为下一个千亿品类,但一些问题也将逐渐暴露。

  网络消费与线下相比,价格本来是一种优势,但由于成本高,电商农产品的价格普通要比线下更高,这势必将限制市场总量,削减成本成为重要课题。

  而且,农产品的“售后”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其特殊性,农产品退货难度很大,如果产生纠纷难以处理。对平台商而言,由于背后的经销商和农民都普遍弱小,一旦退货率增加,风险就会向平台商集聚。

  “用户体验做加法,运营成本做减法,才能做好农产品电商。”李鹏表示。(记者 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