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业,从大到强再跨越

25.05.2017  18:54
    湖北是农业大省,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农业转型升级取得长足进步。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进入关键阶段,下一步湖北农业发展还需破解哪些难题?农业部门将如何发力?
  补短板,摆脱“靠天吃饭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但又被普遍认为是弱质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局。
        如何强筋健骨?
        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桂华说:补短板,兴建高标准良田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我省人均耕地不足,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7984.50万亩,人均耕地1.30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2亩。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去年我省定下目标: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计划到2020年,建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平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
        如今,荆楚大地上,成规模的“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
        提升机械化水平,也是提升产能的重要手段。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集中力量在41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开展特色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试点。力争水稻、小麦和油菜机械播栽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转方式,推动“由大到强
        虾在水中游,稻在田中长,“稻虾共作”模式风靡荆楚。“稻虾共作”的成功给了我们启示:要实现农业“由大到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按照“集成化技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等种养模式,力争今年全年新增60万亩。
        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对于农业发展举足轻重。张桂华说,今年将实施“万千百工程”,即“组织全省10000名农技人员,办好1000个示范推广样板,实现节本增效100亿元”。同时,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全省28个县(市、区)扩大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近年来,省农业厅一直在倡导“发展绿色畜牧业”。我省将继续推进禁养区科学划定,合理布局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对涉及我省25个县(市、区)的养殖场和小区,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搬迁,其他地方将在年底前完成。
        张桂华介绍,我省正在示范推广“粮改饲”,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今年,全省青贮饲料作物连片种植面积计划发展到1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
  活机制,增添发展动能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面临不少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CEO等人才短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还不够。”张桂华直言不讳。
        发展动力大不大,关键在机制活不活。
        我省全面启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据了解,今年,各市州新增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安排1个乡镇试点,其他县(市、区)安排3个村试点。力争到2018年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6年,我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39.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相关人士称,引导支持更多的青壮年农民、高校毕业生投身广袤田野,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和从事渔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土地合作、入股、流转、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广土地连片种植的“沙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