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湖北代表团开放日韩进畅谈“双一流”

21.10.2017  05:35

新闻网综合消息 19日上午,党的十九大湖北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举行开放日活动,湖北代表团团长蒋超良主持会议。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大公报、路透社、共同社、NHK、澳洲大洋日报等52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先后旁听了代表讨论十九大报告。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等4位代表围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湖北落实落地回答了记者提问。

韩进代表就“如何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回答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的提问。他说,建设一流大学,重在树立一流标准,培养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他透露,武汉大学目前正围绕世界一流学科领军计划、一流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医学生命科学腾飞计划、前沿交叉学科发展计划,统筹推进内部治理结构、人事人才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公众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十九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接受采访(图片来源:中国之声)

韩进指出,“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武汉大学被国家列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并有10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未来,武大将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一流的标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以及内部治理方面都要确立一流标准,将此变成每个师生员工自觉的行动。

韩进强调,建设“双一流”需聚焦两个群体。一是学生,因为不管是一流的大学还是一流学科,最主要是培养一流的学生;二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要放在核心位置,为教师创造安心科研、教学的环境,让他们可以享受教学过程和科研的乐趣。此外,加强国际化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他表示,未来力争让进入武汉大学学习的本科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有一次出国机会,并参与不少于一个月的学习活动。

谈到挑战,韩进说,未来学校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尽管如今湖北的地域优势越来越明显,但在高端人才竞争方面与北京、上海以及广东等高校相比还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综合大公网、文汇网、中国之声、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记者江鑫娴、王楷、张晓峰、甘勇等)

又讯   10月20日,韩进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专访。中国新闻网“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访谈)栏目播发通稿《“双一流”战略助推中国高校与世界顶尖大学PK》,全文如下: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此,十九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在受访时表示,“双一流”战略将助推高校积极站到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与世界顶尖大学直接PK,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全面进步,再上台阶。

双一流”着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

9月,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尘埃落定,共计140所高校、465个学科榜上有名。

“‘双一流’有利于推动高校积极站到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与世界顶尖大学直接PK”,谈及实施“双一流”建设的意义,韩进认为,该战略适应了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新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也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大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双一流”战略将高校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和潜力作为优先考虑,这是否会造成高校强弱差距拉大?韩进认为,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所有高校齐头并进并不现实,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双一流’建设方案,基本以分层次的重点建设为主,以参照建设绩效的动态调整为辅,这种模式已为德、日、韩等国模仿。”韩进表示,为兼顾公平,在支持实力和潜力较好的大学的同时,也可以科学稳妥地对其他学校进行精准支持。

本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就体现了对西部部分高校和学科的支持,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他说。

他还表示,各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亦可大力支持管辖范围内的大学,既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遴选支持一批国内一流和特色大学,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态。而各高校自身也要找准定位,争取更多资源,实现整体实力提升。

双一流”建设应准确把握“一流”内涵

随着“双一流”名单出炉,上榜高校纷纷出台建设方案,绘制路线图和时间表。韩进认为,“双一流”建设既要仰望星空,也需脚踏实地,避免急功近利思想。

“‘双一流’建设要准确把握‘一流’的内涵”,韩进表示,在建设全程当中,要严格把握“一流”标准,锻造一流师资,营造一流环境,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贡献一流服务。

此外,他还表示,“双一流”建设要准确把握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着力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在此前公布的新闻中,武汉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其中理论经济学、法学等10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他透露,武大已经编制了“双一流”建设方案。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学校发展的目的是学生”,韩进表示,在“双一流”建设中,武大将聚焦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继续做好“人才强校”战略,做大做强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也做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新社记者冉文娟)

(编辑:伍轩)